东北网7月18日讯(记者 曹曦)“文化型”校园建设是大学文化内涵的升华,是大学精神的展示,是传播先进文化的基地。高校的文化建设载体丰富多样、形式灵活,在传承学校传统文化的同时,更重视结合学校特点加强校园精神的建设,从形式到内涵“两促进”,形成了“文化型”校园建设“形散神聚”的合力。
![]() |
黑龙江工程学院师生在汽车工程文化教育基地实习。东北网记者曹曦摄 |
黑龙江工程学院:培养有文化素养工程师的摇篮
“明德求真,知行合一。”在黑龙江工程学院不论是教学楼还是学生宿舍的走廊,总是被一些学科知识、励志名言、院士简介、书画作品等内容丰富的粘贴画、展板装点得绚丽多彩,一股十足的文化味儿扑面而来。
![]() |
黑龙江工程学院测绘工程文化教育长廊。东北网记者曹曦摄 |
培养学生不仅有扎实的专业技能,更要有高尚的思想品质、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黑龙江工程学院就是把“工程文化教育观”的理念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把科学、人文、工程教育紧密结合,建立了工程文化教育基地和人文素质教育基地,使学生从中受到工程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精神。从传承到创新,从理念到实践,从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从教室到寝室,从校内到校外,从无形到有形,工程文化教育理念被贯穿到所有教学环节之中。
参观测绘工程文化教育展室是学生入学的第一课。这里有古老的测绘仪器设备,有老一辈测绘工作者手绘的精致工程图,有成绩斐然的测绘成果及项目,50年的测绘历史浓缩在这里,一览无余。测绘人的精神和测绘工程文化带给大学生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工程文化教育就从这些严谨、认真的细节之处开始渗透。“是学校独特的‘工程文化教育’,让我懂得了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四年的测绘工程文化教育基地的生活培养了我的综合素质,让我能够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获胜,这里积累的技能、经验会让我受用一辈子。”2009届毕业生王英迪在离校的当天,还是恋恋不舍地来到基地,把这里熟悉的一切看在眼里,留在心里。
![]() |
黑龙江工程学院路桥工程文化教育基地的学生作品展。东北网记者曹曦摄 |
黑龙江工程学院还与丰田、徕卡等大公司合作共建了汽车工程、道桥工程文化教育基地,使学生不出校门就能学到企业的先进技术和技能,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养成良好的工程素质,有利于学生毕业就能就业,上岗就能顶岗。院长魏兆胜说:“通过这样一种教育,应该给学生带来另一种人生启示,特别是对于科技人员来讲,必须对人类社会有一种责任感、对生态环境有一种责任感,处处影响学生成为一个有文化素养的工程师。”
![]() |
哈尔滨工程大学《受命》铜像群雕。东北网记者曹曦摄 |
哈尔滨工程大学:忠魂的守望者
漫步在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校园,一花一木、一草一石、一路一景,都是“文化型”校园建设在形式上的具象体现,都渗透着“大工至善,大学至真”的精神。7月11日,哈尔滨工程大学世昌路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陈赓5座铜像群雕——《受命》落成,再现了1952年陈赓大将受命创建哈军工的历史场景,成为高校文化中又一道美丽的风景。
哈尔滨工程大学在建设“文化型”校园过程中,把浓浓的军工文化融入到了校园环境里,系统打造的“哈军工文化园”,是黑龙江省首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已基本形成历史景观区、文化景观区、船海特色区和哈军工纪念馆的“三区一馆”格局。“哈军工校园里的郑和路、奥列霍夫路等都是以航海、军事名人命名的道路,校园遍布着陈赓像、奥列霍夫像、舵、锚等很多标志性的景观,每一处都有一段辉煌的历史故事,我经常带着孩子来走走、看看,对孩子是教育,对大人也是熏陶。”在校园里拍照的刘女士说。如今,“哈军工文化园”的社会辐射作用、开放效果正呈现出放大效应,在市民群众和中小学生中的影响力日益提高,已被哈尔滨市委列为每年的“牵手逛新城”大型参观宣传活动的重要内容,初具规模的园区已经接待了几十万人次来参观。
![]() |
哈尔滨工程大学体现军工文化的路牌。东北网记者曹曦摄 |
哈尔滨工程大学每届新生入学时,都要开展严格的军训,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献身国防的哈军工精神,二十多天的军训就能让很多学生改变,校训精神根深于每个学生心中。哈尔滨工程大学航天与建筑工程学院07级学生李伟说:“我们是伴着嘹亮的军号声起床开始一天的生活,就是平时上下课、熄灯号也都是吹军号,这让我们时刻都被神圣的责任感、使命感包围着,特别是那身迷彩服,一直陪伴着我们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对橄榄绿的深情越来越浓,部队情结越来越深,报效祖国的志向也日益强烈。”
![]() |
哈尔滨工程大学同学参观博物馆。东北网记者曹曦摄 |
哈尔滨工程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魏潾说,“文化型”校园建设是大学发展的内在需要,是当务之急,师生的精神状态、道德品质是学校核心价值观的直接体现。以祖国需要为第一需要、以国防需求为第一使命、以人民满意为第一标准,这种坚守的精神就是哈尔滨工程大学和世代工程大学人永不放弃的高远追求与辉煌的理想,用至真至善的追求将自己塑造成为一个忠诚的守望者。
![]() |
著名音乐指挥家卞祖善与齐齐哈尔大学交响乐团同台演出。东北网记者曹曦摄 |
齐齐哈尔大学:打造高雅艺术的殿堂
刚刚被广州一家艺术院校聘用为小提琴教师的雄辉是齐齐哈尔大学艺术学院09届毕业生。她说:“入学后就考入了学校的交响乐团,作为一名小提琴手,曾经多次随团参加省内外演出。正是在这个高水平的艺术团体中的培养和锻炼,让我的演艺水平、艺术修养都有了很大提升,很快就找到了称心的工作,这也为我今后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8年齐齐哈尔大学率先创建的交响乐团,是黑龙江省唯一的、双管编制的高校交响乐团。齐齐哈尔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孙相根说,乐团始终坚持“用高雅艺术打造龙江一流名校”的奋斗目标,奉行“坚持业余、坚持奉献”的建团理念,坚持专业水准、坚持育人原则。乐团每周二、周四晚上都要进行两个小时的排练,十年来风雨无阻,一次都不曾间断过,正是这种执著的追求、不懈的努力,才有了今天的成绩。
![]() |
齐齐哈尔大学话剧《星火》剧照。东北网记者曹曦摄 |
艺术学院06级西洋管弦系学生王羡大一就考上了交响乐团,三年来一直和乐团的团员们坚持排练、演出。她说:“一进校门学校送给新生的礼物就是聆听交响乐团的演奏会,气势磅礴的演奏非常震撼,也激发了我对高雅艺术的热爱和追求。跟随乐团演出让我得到了锻炼,开阔了视野,对未来生活充满了向往和期待。”齐齐哈尔大学高雅艺术进校园的巡回演出、走出去的访问演出让交响乐团的名气越来越大。多年来,乐团还坚持服务社会,每年为齐齐哈尔市新年音乐会、中国(齐齐哈尔)“绿博会”、“关东文化旅游节”演出,深入工厂、农村、部队、学校慰问演出近百场。每一场演出都让现场的观众听者动容,大有“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
![]() |
齐齐哈尔大学校园内的碑铭。东北网记者曹曦摄 |
齐齐哈尔大学从提升校园的整体文化氛围和深层次的文化精神入手,培养师生的文化品格和人文修养,注重打造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大型校园话剧《星火》就是以该校财务管理专业2001届毕业生张连国同学毕业后毅然投身西藏建设,这一感人至深的事迹经过艺术加工而成的。自2002年开始,每年都为在校学生演出2到5场,场场爆满,志存高远、建设边疆的高尚情操,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深深地感染了一代又一代齐大学子,成为“文化型”校园建设活动中的又一个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