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哈三中宏志班一名同学在讲述她在宏志班的点点滴滴。 东北网记者 朱丹钰摄 |
![]() |
哈三中宏志班班主任徐金束老师为学生们送上祝福。 东北网记者 朱丹钰摄 |
![]() |
师生一起唱起心中共同的歌。 东北网记者 朱丹钰摄 |
东北网7月21日讯 (记者 朱丹钰) 在今年的高考中,哈三中宏志班的46名同学,平均成绩590分,最好成绩684分,41人通过了一本分数线,考入复旦、南开等名校的学生比比皆是。一千个日夜的拼搏,在爱心浇灌下,46个孩子茁壮成长起来。
一千个日夜的爱
父母之爱,身体发肤皆为所授,来世难报;情侣之爱,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共祈三生。
然而,有一种爱,同样让一群少年感恩铭记,终身不忘。宏志班,这个用爱心浇灌的花园里,每一个孩子都被倾注了爱的雨露。
徐金束,宏志班班主任。“老师”的称呼下,同学们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妈,尽管徐金束并不比这些同学大几岁。
难忘那一千个日夜的爱。
2006年,当这些孩子们刚刚踏入哈三中的大门,成为宏志班的一名家庭成员,徐金束从他们眼中看到的是腼腆、羞涩和自卑。2007年元旦来临,当同学们像往常一样走进教室时,所有人都注意到书桌上摆放的一个小礼物,和这礼物一同到来的还有一张写满寄语的卡片,每个人的卡片上都写着不同的祝福和激励的话。所有同学都记住了这一天,他们因年轻脆弱而自我封闭的心房在这一刻被悄然打开。
转眼进入高二,同学们逐渐适应了高中的生活,终于能“不卑不亢”的和所有人交往。这个时候,徐金束的女儿病了,为了不耽误上课,为了照顾同学们,她坚持着没有请假。她把大部分时间放在了学校,放在了宏志班同学的身上,女儿却无暇照顾。不幸,噩耗传来,才几个月大的女儿夭折了,可坚强的她硬是忍受着巨大的悲痛坚持为同学们上课,一天假都没有请。
一千个日夜的爱凝聚起这样一个特殊的家庭,同学们彼此没有血缘关系,却亲如兄弟姐妹,老师就是他们的家长,送给他们亲如子侄般的感情。
一千个日夜的拼搏
拼搏改变命运。对于这些无一例外出身贫困家庭的孩子们来说,他们最清楚努力拼搏的涵义。
在哈三中一千个日夜的学习生活中,宏志班的同学只有一年时间住在老校址,其他两年在新校址住宿到老校址上课,孩子们过起“披星戴月”的生活。
早上,他们顶着星星出门,在校车上大声的背诵英语;晚上,他们伴着月亮回去,在途中互相讨论白天的习题。回到宿舍并不意味着睡觉,高考一天天接近,他们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学习到凌晨一、两点钟的同学大有人在。
初到宏志班时的王骏自卑、腼腆,盼望着有一天能金榜题名却又担心高昂的学费,一度想放弃高考。徐金束特意为他请来心理医生进行治疗,介绍大学助学贷款的相关政策,鼓起他的信心。今年高考,王骏取得了613分的好成绩,他说,宏志班不仅给了他爱的温暖,更给了他拼搏的勇气,人生的这场大仗他打赢了,为自己的未来搏出了一片崭新的天空。
班长刘浩的手里有一份特殊的记录,王婷,美国数学邀请赛优胜者奖;贾宁,全国生物竞赛省二等奖;2008年宏志班获得哈尔滨市优秀班集体荣誉……这些荣誉记录着宏志班的每一位同学在这一千个日夜里为他们的明天努力拼搏着,为了那些来自四面八方的爱,他们拼出自己精彩的未来。
一千个日夜的冀望
一千个日夜里,宏志班的所有同学都有一份埋藏在心底的美好愿望,“我们这些被爱心包围,被关爱滋润的宏志人不但会在充满希望的未来里继续斑斓我们的梦想,更会将这份爱心传递下去,发扬宏志精神,关爱他人,回馈社会”。这是同学们发自内心的呼唤,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宏志人”。
他们彼此相约——再过十年,当他们学业有成,事业有成,终将把一笔亲手打造的财富奉献给这充满爱的人间。
“宏图记党恩,志远为国强”,入学时的誓言,他们不曾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