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7月28日讯 今年是大庆油田发现50周年,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大庆、学习大庆,今日起陆续推出精神大庆、贡献大庆、科技大庆等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系列报道,敬请广大读者关注。
上世纪50年代,有一支队伍当时在玉门油田打出了“月上五千,年上双万”的全国最高纪录;上世纪60年代初,这支队伍跋山涉水来到了祖国的东北,参加了大庆石油会战,以“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口号和“宁肯少活20年,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誓言激发着一代又一代大庆石油人忘我的建设热情。这就是“铁人精神”的发源地——王进喜带过的1205钻井队。
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这支队伍为何依旧斗志昂扬,屡建新功,甚至将战场转战海外?究竟是什么让这支钻井战线上的老红旗飘扬不倒?当记者怀揣着疑问与好奇之心踏入1205钻井队时,在得到铁人后代答疑解惑的同时,更被他们对石油事业的赤血忠心所感动。
7月23日11时,汽车停在了一片由银灰色活动板房组成、拥有拱形门院子的前面,身着橘红色工装的队员们整齐划一地列成一排站在门前,他们背后屹立着一座38米高的钻塔,钻塔上面醒目的队牌“钢铁1205钻井队”庄严地标志了他们的身份。
记者刚下车,一位皮肤黝黑、满脸淳朴的东北汉子走上前来说:“大家好,欢迎各位来到1205队视察指导,我叫胡志强,是1205钻井队队长……”随后,胡队长就带领大家首先参观1205队的队史室。
由两间活动板房连接成的队史室面积不过50平方米,可里面却汇集着1205钻井队50多年来的历史与辉煌。胡志强,这位1205队第19任队长一边带领记者参观,一边对每幅照片进行讲解。
首先映入大家眼帘的是王进喜的照片,照片上,他穿着棉袄带着腿伤奋力跳入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胡志强走到这幅黑白照片前,正了正身子,提高了声调自豪地说:“这就是我们的老队长——王进喜,他不仅是我们石油人学习的榜样,更是我们大庆人的骄傲。”从胡志强的表情和言语中,大家能够感受到,不仅是1205队,就连整个油田都充满了光荣感和使命感。
当大家走到一幅1205钻井队员在苏丹的炎炎烈日下作业的照片前时,胡志强指着照片说:“在苏丹,我们的队员常常忍受着在50多度的高温下施工,一天喝十六七瓶矿泉水都不去上厕所,因为水都变成汗排出去了。”这时,胡志强停顿了一下,喉结上下滑动了一下,又抬起头自豪地说道:“条件虽然艰苦,但大家干劲不减,加班加点,仅用20天时间就打完了第一口井。”
1205队的队员们始终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将铁人“练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科学求实精神真正地传承了下来。2006年初,1205队为了完成铁人王进喜将油井打出国门的夙愿,队员们把英语作为学习重点,将英语单词做成卡片,随身携带,一闲下来就掏出来看看,后来,队员们仅用半年时间通过了英语900句测试,更有7名管理人员通过了托福考试。
王进喜当年与所有队员亲如一家人,如今的队伍建设依然延续着亲情管理。在墙上挂着的几张队员家庭集体活动的照片前,胡志强告诉记者,队里经常在野外施工,队员们常常很多天都不能回家,为了避免家人的不理解,队里经常组织队员家属外出聚餐,还组织过集体婚礼。在举行活动的同时,队员们在无形之中形成了一种凝聚力。现在,大家都将1205当作一个大家庭,1205的发展就是自己的发展,大家拧成一股绳共同前进。谈吐间,胡志强脸上始终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平日里严格要求自己的钢铁硬汉,在与家人、队友团聚时,展现出另一面的风采——铁骨柔情。
面对记者提出的各式各样问题,胡志强和队友们均斩钉截铁地予以回答,丝毫没有半点拖拉和犹豫,这除了与油田人训练有素、雷厉风行的半军事化风格有关外,他们心中的自信与魄力更让人为之佩服。
采访临近结束时,胡志强和队友们表示,以铁人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的石油人为大庆油田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更留下了铁人精神、大庆精神。作为铁人精神的传人,在这个时期,他们更要发挥铁人精神,为祖国的石油工业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