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7月31日讯 王彦今年53岁了,还留着齐腰的长发,精神头不亚于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谈起母女相称的姑婆婆,王彦爽朗地笑着夸着。
1978年,姑父因车祸去世,无儿无女的姑姑孤苦无依。1980年经人介绍,性格开朗的王彦与无正式工作的小尹相识,相处一段时间王彦喜欢上了老实憨厚、精通瓦工、有一说一的小尹。结婚后,王彦得知小尹从外地来齐就是投奔姑姑来的,如今小尹有了小家,姑姑却冷屋冷灶无人照顾,于是夫妻俩商量后决定把姑姑接到自家一起生活。姑姑得知侄子、侄媳的想法后,既兴奋又担忧,几夜没合眼。王彦十分了解姑姑的顾虑,跟姑姑掏心窝子地说“放心,姑姑,有我吃的就有您吃的,到家后,您就是我们的亲妈!”
搬到一起后王彦和丈夫小尹就改口叫姑姑为妈妈。第一个月,王彦就将在饭店刷碗挣的工资交给了妈妈,并告诉她,这个家以后由妈妈管理,这钱怎么花都听妈妈的。姑婆心里暖暖的,不停地抹泪。至今近30年了,王彦还坚持着自己的承诺,工资一分不差,连工资条都交给姑婆,直到四年前,姑婆突发胃出血大病一场,差点丢了性命,家里拉了几万元饥荒,这个承诺才稍微有些松动。
2005年,姑婆得了不治之症,医院让立刻做手术切除胃,这让王彦抓瞎了,平时钱都由姑婆管,自己手里也没几个钱,亲朋借遍了,才凑足了天文数字般的手术费。姑姑入院15天,王彦和衣而睡,不敢有一丝马虎,出院后,为了方便姑婆养病,王彦租了间平房护理姑婆。姑婆奇迹般康复后逢人便说是侄媳让自己捡回一条老命。如今,为了让姑婆高兴没有负担,王彦从未跟任何人透露姑婆的病以及治病欠的钱数,只是跟丈夫小尹商量好,每月跟姑婆瞒报点工资额,再将“苛扣”下的工资一点点攒起来还债。
王彦下岗只有打零工的收入,她当过保姆,也在饭店、洗衣店、早市打过工。早上四五点钟,姑婆看着王彦上班,晚上10点多,姑婆还在窗口张望等王彦下班。由于丈夫小尹家人都生活在农村,小姑子到市里迎亲时就喜欢上了城市生活,于是王彦就把小姑子留在家里一起生活,小姑子一待就是8年,直到出嫁才离开。期间,姑婆逛街就给王彦和侄女买些衣服、饰品,而且要求必须一模一样,有时邻居误以为王彦和小姑子是孪生姐妹。一次,小姑子学做服装不小心将家里最值钱的高低柜烫糊了,姑婆知道那是王彦的宝贝,一气之下责罚小姑子别吃饭。王彦知道后,为哄老人、小姑子开心,买了三张电影票,看场电影后姑婆消了气。最让王彦感激的是,自己大手大脚,姑婆管家有模有样。近30年,该花的钱姑婆一分不差,不该花的严格把关。王彦和丈夫靠打零工,工资有时只有二三百元。姑婆将500多元退休金全部交给王彦,让她买台永久自行车骑。这些年,家里从平房、火炕到搬上楼房,儿子从上学到考上哈师大,毕业后在北京从事液晶电视的数控工作,十分出息,王彦觉得姑婆功不可没。
30年,姑婆完全融入了不是儿女胜似儿女的快乐生活中。王彦的儿子把朝夕相处的姑奶奶认做亲奶奶,第一个月的工资,王彦的儿子花83元买了张火车票站着回到家,花800多元给姑奶奶买了个助听器。侄孙子的孝顺之举让姑婆热泪盈眶,更让王彦、丈夫小尹高兴的是,儿子可以接过尊敬老人,感恩他人的亲情接力棒一代代传承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