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11日讯 中共哈尔滨市道里区斯大林街道江桥社区委员会江桥社区党委下设8个党支部,42个居民党小组,党员172人,辖区面积0.24平方公里,人口7856人。社区先后荣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共建共享先进单位、全国人民调解工作先进集体标兵,省、市先进社区,省、市劳模单位,省先进街道社区党组织,省公开办事示范点,市平安社区、市老龄工作先进社区、市巾帼文明社区、市残疾人工作先进社区等称号。作为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试点单位,社区党委坚持以争创全国社区建设示范社区为目标,以服务群众、改善民生为重点,紧贴社情民意,不断提高党员群众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真正把解决影响和制约社区科学发展的实际问题贯穿始终,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结合实际,优化形式,扎实推进学习实践活动
社区是党联系服务群众的阵地,我们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与服务群众紧密结合起来,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的在活动主题、活动形式和机制建设上下功夫、求实效。在主题设计上,注重实践性,社区党委把解决好影响和制约“创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建设的实际问题放在首位,针对社区干部服务群众主动性不强、社区工作缺乏创造性等当前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把学习实践活动主题确定为“做百姓贴心人,建百姓温馨家”,把活动载体确定为“创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通过科学设计主题载体,坚持做到有什么问题就回答什么问题,社区学习实践活动呈现出定位准、启动快,重实践、见效快的良好局面,激发了党员群众参与学习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活动形式上,注重实效性,社区党委通过“讲、演、做”等系列学习活动,统一社区党员思想。“讲出来”,即开展“主题微型党课”,让党员轮流上台围绕社区发展变化,讲身边的事,道身边的理,辨析事理,提高党员群众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演出来”,即积极适应社区特点,组织社区冰凌花艺术团围绕科学发展教育主题创作表演文艺节目,把科学发展理论和成果具体化、生动化、形象化,使大家高高兴兴受教育、不知不觉被感染;“做出来”,即以庭院、楼道党支部为单位,开展“科学发展从党员身边做起”主题党日活动,解决1-2个群众期盼解决的问题。同时针对社区70余名年老体弱党员参加集中学习有困难的实际,组建宣讲组,送学上门,保证了社区党员学习全覆盖。在机制建设上,注重创新性。社区党委注重在党建工作创新与社区科学发展上找好结合点,选准切入点,突出主题,创新机制,积极开展“值班书记”活动,组织在职党员在周六、周日以现场办公、入户走访等体验式服务形式参与社区管理、帮民解困,有效发挥了社区在职党员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延伸了社区管理与服务工作“手臂”,最大限度地聚集了创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的资源,形成了社区建设与学习实践活动联动互促的良好格局。
二、倾听民意,抓好查摆,有效拓宽群众诉求渠道
社区是党倾听民情民意的前哨,我们把听民声、解民意作为推进学习实践活动的试金石,采取“群众点、党员议、社会评”的办法,着力建立和拓展倾听群众意见和呼声的渠道。群众点题。为充分了解社情民意,社区党委面向社区全体居民“点题”问计,坚持把群众“点题”和完善和谐社区机制结合起来,建立社区党委成员落实解题责任制,认真分析研究群众所提出的126项“点题”要求,深入排查当前社区存在的重点问题,摸清社区服务中存在的盲点缺陷,确保查摆问题“不跑偏”,确保群众“点题”及时有效得到解决。党员议策。在社区建立了“一箱、一线、一网、一卡、一报”的“五个一”党员科学发展合理化建议征集平台,先后收到来自社区自管党员和在职党员意见和建议323条,通过梳理归纳,在解决当前居民群众办事难、困难群体生活难、失业人员就业难、大学生创业培训难、年老体弱居民就医难、退休职工活动难等六个方面形成了整改落实方案,对能够立即整改和解答的问题,社区办理时限不超过1天;对整改有难度的问题,社区通过协调街道和有关部门,制定具体解决方案,确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社会评价。社区党委发挥社区共建单位协商会议的作用,让57个共建单位客观评议社区科学发展的目标和任务,献计献策,形成了社区居民和共建单位共同满意的“打造10分钟社区服务圈”的共识,确保评议问题“不拉空”。为解决两个公企楼因楼内无分户水表、分摊交费矛盾不断、经常被停水的问题,社区党委积极联系自来水公司安装分户表,圆满解决了困扰两个公企楼三年的“水矛盾”问题。通过群众、党员、共建单位“三位一体”分析评议社区科学发展大计,调动了各方面关注、理解、支持社区科学发展的积极性。
三、立言力行,改善民生,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
社区是党把科学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的平台,我们把让百姓得实惠作为社区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方便社区百姓、构建温馨家园出发,推出五大系列服务,着力打造“10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实实在在为社区居民办实事、解难事。打造“10分钟社区便民服务圈”,探索利民服务新途径。召开社区信息服务例会,整合社区党员群众及共建单位信息资源,搭建社区信息网络服务平台,为求职、培训、企业用工打通绿色通道;编制《百姓生活服务手册》、《10分钟生活服务圈指导标准》,整合儿童医院、工大公寓医院、福祥诊所等三家医疗单位,吸纳餐饮娱乐、美容美发、仓买食杂、修理加工、洗衣擦鞋、家政服务等15家店铺加入社区连锁店,建立邮政一站式缴费点,提供义务医疗咨询和费用减免等服务,传递衣、食、住、医、行等信息100余项,居民不出社区就可享受到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服务。打造“10分钟社区休闲健身服务圈”,建立为民服务新平台。建设居民健身休闲一条街和12个居民庭院休闲广场,实现了“一街一景、一院一特色”的休闲景观。协调物业公司投资15万元,建设一处居民庭院多功能活动场所。沟通青年宫、市老干部活动中心、七十六中学建立三个活动室,免费为居民提供球类、棋牌、书法、绘画、讲座、健身等多项活动场所和设施,做到了群众“活动不出庭院,娱乐就在家门”。打造“10分钟社区帮扶服务圈”,拓展帮民服务新渠道。采取“社区重点帮、单位联手帮、邻里互助帮”的“三帮”办法,与78户弱势群体家庭结成帮扶对子,通过慈善基金投一点,社区群众赠一点,人大代表、驻街企业助一点的方式,安装“爱心呼叫机”,设立“爱心守护门铃”,为孤寡老人24小时全天候服务,消除了166户低保贫困家庭和孤老病残人员生活之忧。开展社会救助,捐赠款物5万余元,救助困难群众350多人次。打造“10分钟社区文化服务圈”,构筑乐民服务新阵地。建立了全市第一家社区群众学习书屋,投入2000余元购置各类图书近千册,设立社区图书漂流站,开展“书香进社区”主题读书活动;组织社区老年俱乐部、冰凌花艺术团和老年歌咏队,多次举办社区文艺演出。与驻区单位联合举办“社区艺术节”及联欢活动,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打造“10分钟社区平安服务圈”,建设安全稳定新环境。在全区率先实现了创安工作电子声控灯、电子门安装和电子监控设施全覆盖,组建专业、“五老”义务联防和党员志愿者三支安保队伍,筑牢物防、技防、人防三道安全防线,形成强有力的社会治安综合防范体系,社区综合发案率和可防性案件连创新低,群众满意度连续三年超过95%。开展“五五”普法活动,成立“社区反家庭暴力投诉站”,调解民事纠纷16起,为弱势群体免费受理法律案件13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