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8日讯 把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作为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重大契机和强大动力,市委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在突出实践特色上下功夫,在务求实效中出成果。特别是在推进整改落实中,依托“推进哈尔滨又好又快发展,建设‘三个适宜’现代文明城市”这个全市总的实践载体,把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作为最大的实践和最重要的实际,把第一批和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紧扣发展抓整改,注重实效求突破,在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作风转变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注重实践特色 集中破解难题
把实践特色突出好、体现好、落实好,是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的重要措施。哈尔滨市委坚持把突出实践特色的落脚点放在破解发展难题上,紧紧抓住影响和制约全市科学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专题调研,组织力量合力攻坚,强化措施有效突破。
———围绕土地制约问题,树立“保供地就是保发展”的理念,千方百计争取国家支持,今年新增建设用地指标13.45平方公里,同比增长46%;通过实行“退二进三、退城进郊”等措施,整合资源,挖潜盘活存量建设用地9平方公里,为“项目建设年”提供了用地保障。
———围绕资金“瓶颈”问题,创建完善债券市场、企业贷款担保、城市建设投资、新区开发等筹融资平台。同时,强化市场竞争机制,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筹建36家小额贷款公司,吸引集中社会资本,放大项目融资规模;改善融资环境,建立银企对接平台,拓宽项目融资渠道。上半年全市完成投资386.3亿元,同比增长51.4%,增幅提高21.2个百分点。其中民间投资完成201.5亿元,同比增长55.8%;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完成170亿元,增长50.6%;外商投资完成14.8亿元,增长14.5%;今年1-5月份新增贷款566.9亿元,是去年的160%。
———围绕大项目生成难问题,建立完善了项目谋划和生成机制,强化项目推进体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市校合作和产学研平台建设,并将项目生成和推进列入目标考核,加快形成和推动重大项目建设。今年有125个大项目进入储备库,投资规模达1121亿元,同比增加167%。
注重以人为本 全力惠及民生
通过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入学习,全市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深刻认识到,必须把人民的需要和人民的满意程度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摒弃“心中无人”,践行发展为了人民、实现让人民群众得实惠的重要目标。
从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入手,哈尔滨市制定了《民生发展纲要》,重点围绕100个惠民行动项目深入整改,狠抓落实。在就业再就业方面,出台了促进就业、稳定劳动关系等规范性意见,建立了农民工就业服务援助中心,并将自主创业小额贷款额度由2万元提高到5万元,有效缓解了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压力。截至5月底,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4万人。在社会保障方面,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全市参保居民达到119万人;投入低保资金4亿元,提高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千方百计改善群众住房条件,截至5月底,全市保障性住房开工规模达到住房开工总量的26.4%,新增廉租房受益户4363户,发放租赁补贴是前五年总和的2.88倍,年底将有1万户棚户区居民迁入新居。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全面启动松花江流域整治工程,投资10亿元建设城镇污水集中处理厂7个,松花江出境水质中主要污染指标同比降低1%;100个生态环保项目开工率达到85%;减排主要污染物超额完成省下达阶段目标任务的10%以上。在维护稳定方面,继续推进“平安哈尔滨”建设,刑事案件发案率连续5年下降,万人发案率连续多年保持全国副省级城市最低,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度达94%,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称号。
注重完善机制 创造优良环境
创新体制机制是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性保障。市委从活动之初就把体制机制创新紧紧抓在手上,指导基层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切实做好制度的“废、改、立”工作,重点围绕解决制度缺失和体制障碍等问题深化整改,研究制定《哈尔滨市实践科学发展观指导意见》,不断完善规划体系、绩效评价考核体系和政策支撑体系,形成了一批行得通、管得住、用得好的制度成果,努力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市领导带领有关部门走出去学习经验,形成了建立集中统一审批体制、精简高效审批机制、快捷方便审批模式的新措施,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区级管理权限的决定》,再将19项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划由区级行使。制定了《关于加强行政审批服务工作规范化管理的意见》,规范行政审批项目和运行模式,创新服务方式,完善监管机制。以市行政审批中心为依托,整合审批职能,简化审批程序,将重大引资和投资项目纳入审批“绿色通道”,取消了85%的前置要件,行政审批项目总量精简到目前的103个大项、236个子项,成为东北地区保留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数量最少的副省级城市。
注重作风建设 推动科学发展
加强作风建设是解决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的突出问题的重要措施,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证。市委按照省委关于开展以“讲党性、树新风、优环境、促发展”为主题的加强作风建设活动的部署要求,围绕推动科学发展,狠抓作风建设。
———结合大项目建设抓作风,建立各级领导干部“项目包保责任制”,市委常委带头,各级领导干部定期深入一线推进项目建设,对项目建设中遇到的资金、土地、拆迁等难点问题,现场协调解决。
———结合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抓作风,深入开展创建科学发展型领导班子活动,分析检查阶段,市委常委分别参加区县(市)班子民主生活会,组织市直单位和区县(市)党政一把手到郑州、成都学习考察,开阔思路,修订区县(市)主要责任指标考核评价办法;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制定了差额选拔、延伸考察等10余项干部选拔任用制度。
结合加强基层党建抓作风。深化“先锋工程”,重点开展了“村官承诺考评”活动,市里一次拿出200万元,表彰50名优秀村官;哈尔滨市加强村党支部书记选拔培养的经验,在全国农村“两委”换届座谈会上作了介绍。
———结合解决群众诉求抓作风,深化“区县委书记大接访”活动,市级领导干部带头包保重点信访案件,市委常委会专门听取第一批整改方案中关于41个重点信访案件的办理情况,对重点信访案件逐案分析,抓好协调落实。
———结合深化载体活动抓作风,开展了“整顿机关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年”和“千名干部下基层,帮企业保增长”、“万名干部进农村,服务农民促发展”活动,组织全市1196名处级以上干部,深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帮助解决生产经营中出现的资金短缺、技术创新、项目引进等困难和问题;在市直单位和各区县(市)选派7000余名机关干部,深入1884个行政村,帮助解决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