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12日讯(记者 邵奇)在新农村建设中燃烧激情、放飞梦想,在为民服务中找准坐标、成就事业。今年以来,黑龙江鸡西边防支队306名民警“村官”在广袤的黑土地上履职尽责,找到了施展才华、服务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
培训“村官”,打牢群众基础
今年年初,这个支队派工作组深入基层调研后发现,民警“村官”虽然都是大学毕业生,受过高等教育,知识丰富、思想活跃,深入农村工作后渴望有一番作为,但是由于对农村情况了解不多,缺少“乡土味”,空有满腔热情却不被村民认可。
为帮助民警“村官”尽快转换角色,融入农村工作,这个支队积极联合市委组织部,研究制定教育培训计划,有针对性地对民警“村官”进行农村工作知识培训。同时,挑选了100名优秀村支书和种植、养殖能手与民警“村官”结对子,“手把手”地传授农业生产技术、群众工作经验,完善民警“村官”知识结构。
经过培训的民警“村官”们迅速进入“角色”,真正了解农民所需、所想、所盼,动真情、办实事,渐渐得到了农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群防群治,筑牢维稳防线
夜幕降临,一支由朝鲜族阿妈妮(朝鲜族语,意为“大妈”)组成的老年义务巡逻队开始在连珠山乡解放村巡逻。
随着朝鲜族青壮年劳动力相继到外地务工,这个位于城乡结合部的朝鲜族村的治安管理成了民警“村官”头痛的难题。今年2月,民警“村官”聘请了16名在村里有一定威望的阿妈妮担任治安巡逻调解员,发挥她们语言通、情况熟的优势,共同维护辖区治安稳定。组建“阿妈妮巡逻队”,只是这个支队规范民警“村官”工作职责后,民警“村官”依靠和发动群众开展治安防范工作的一次有益探索。今年年初,这个支队专门发文规范了民警“村官”工作职责:驻村民警受驻地党委、派出所和村委会三重领导,具体负责各行政村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协助抓好治保、法制宣传、人民调解等工作。职责明确后,民警“村官”们充分发挥贴近基层的优势,发动群众共同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群防群治组织1000余个,吸收群防队员5000余名,在辖区织就了一张“白天有人巡逻、夜晚警灯闪烁”的治安防控网络。今年以来,在群众的配合下,这个支队的民警“村官”们妥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000余件,41个行政村的可防性案件发案率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9.8%。
发展经济,助民增收致富
送生产物资,不如传授实用技术。针对许多农村地处偏远、信息闭塞的实际,这个支队的民警“村官”们积极动脑筋、想办法,帮助群众增收致富。兴凯湖畔的白泡子乡长林子村村民一直以打鱼为生,近年来由于渔业资源枯竭,村民生活日渐贫困。民警任“村官”后,多次到村里宣传发动群众转产致富,但村民心存顾虑,积极性不高。针对渔民的顾虑和缺乏农科知识、生产方式单一的实际,民警“村官”积极引导和帮助村民依托兴凯湖发展以旅游业为重点的多种经营。群众不知情、不积极,民警“村官”和村委干部就打着背包分别深入全村300多户群众家中走访调查,做思想工作,并选择了5户渔民作“示范户”,带领他们到外地农家乐旅游饭庄参观学习。随着宣传工作的深入和5户示范户效益的显现,村民们逐渐认识到依托兴凯湖发展旅游业是“绿色银行”,旅游致富就是栽下“摇钱树”,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目前,全村形成了渔、旅配套发展的格局,旅游旺季日均接待游客500多人次,村民依靠旅游业人均年增收约1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