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科教·就业  >  科教
搜 索
雪龙号顺利穿越魔鬼西风带 科考25年来首次实施外科手术
2009-11-09 11:07:50 来源:东北网-新晚报  作者:李俊杰 任清海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1月9日讯 8日,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北京时间4日5时20分,执行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号穿越西风带,进入南大洋。整个穿越过程顺利程度超乎想象,以往被很多人称作“魔鬼西风带”的鬼门关,这次变得风平浪静。这也为本次科考带来了一个好兆头。

  “魔鬼西风带”成了“温顺绵羊”

  据黑龙江测绘局极地测绘中心主任吴文会介绍,西风带位于南纬40度至60度之间,是进入南极必经的一道关口。往年“雪龙”号在西风带航行时通常会遭遇8至10级的大风和6米以上的涌浪,船体摆幅常超过20度。

  据了解,雪龙号于10月31日完成了在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港口的物资补给后,踏上奔赴西风带的征程。

  在10月29日抵达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港口之前,考察队领导就要求气象预报中心收集尽可能详尽的气象及海况预报,当发现10月30日至31日有一个穿越西风带的有利时机时,立即决定在港口缩短补给时间,用最快的速度完成装货与补给任务。原定3天的靠港时间压缩为41个小时。最终,考察队比原计划提前一天驶离港口,为躲避西风带气旋袭击赢得了时间。

  监测数据显示,“雪龙”号此次穿越西风带期间,遇到的风力多为5至6级,涌浪在4米以下,船体摆幅保持在15度以内。据介绍,雪龙号预计于本月15日前抵达中国南极长城站附近,将在长城站停靠10天时间,卸运8个约10吨重的储油罐,并完成补给食品和工程建设物资等诸多任务。

  世上最寂寞职业考验南极人

  据介绍,目前,黑龙江测绘局有两名队员在南极执行越冬任务,叶成明在中国南极中山站,刘文成在南极长城站,他们最早将于明年年初离开南极,返回国内。那么,南极科考队员的工作状态怎样呢?

  “在人迹罕至的区域一呆就是一年,不仅要忍受最恶劣的天气,而且生活枯燥乏味,没有娱乐设施,没有新鲜饭菜,没有舒适的床铺,甚至连见到异性都成为一种奢侈,只有憨厚的企鹅等为数不多的几种动物陪伴着他们。”这就是南极科考队员的生存状态。有人称,这是世界上最寂寞的工作。

  据了解,在南极,科研人员用的是比大学生宿舍都要狭小很多的床,他们储备着优良的知识,有着过硬的心理素质和勇敢吃苦的奉献精神,但过的却是最苦、最累、最没名气,也最寂寞的生活。因为南极环境天气的恶劣,常年与世隔绝,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科研人员都要具备常人所不具备的过硬素质。


  南极科考25年来首次实施外科手术

  据介绍,日前,医生在南极成功地实施了外科手术。这也是中国开展南极科学考察25年以来,医务工作者第一次在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南极大陆首次成功实施手术。

  据了解,日前,在南极中山站工作的监理工程师张汉忠在野外工作时,突然脐周出现持续性闷胀痛,进食后腹痛渐渐加重。南极考察队外科医生——来自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的陈绍平意识到张汉忠可能是急性阑尾炎发作。离中山站最近的有人居住的国家有数千公里远,送到临近国家做手术不现实,只能就地紧急手术。

  阑尾切除手术在医院是个小手术,但在南极却难以开展。中山站只有陈绍平一名医生,且医疗器械简陋,外科手术无法单独操作。中山站领导立即向俄罗斯站求助,俄罗斯站派出外科医生吉米和麻醉师阿莱克斯前来增援。手术由陈绍平担任主刀,吉米当助手,阿莱克斯则负责麻醉。在俄罗斯两位医生的配合下,陈绍平对张汉忠成功实施了切除阑尾的手术。目前,张汉忠病情已平稳,正在一天天痊愈。

  南极的餐桌上有望天天见“绿”

  据介绍,南极队员们很难吃到新鲜蔬菜,尤其是到了后期,青菜越来越少。为了确保科考人员能食用新鲜蔬菜,科研部门正研究无土栽培技术,未来两三年内,我国将在南极三个科考站陆续建立无土栽培的蔬菜种植暖棚。

  据介绍,过去,供给极地科考队的蔬菜一般都采用冷藏的方式保存,一些绿叶菜的保质期最多也只有四五个月,到了后期就只剩土豆、洋葱这些比较易于长期保存的食物,要保证科考队员长期吃到绿叶菜很难。

  近年来,科研人员一直在完善科考站无土栽培上下功夫。中国科考队现有的无土栽培条件相对简陋,人均占有无土栽培面积不到1平方米。预计在两三年后,每个极地科考站的无土栽培面积提高到50平方米,人均占有量2平方米,科考队员,特别是越冬人员在餐桌上就可以天天见“绿”了。

  科考将再钻两三百米南极冰芯

  百万年之前的地球是什么样子?这个疑问从南极冰芯中有望得到答案。第26次南极考察队计划在南极之巅——昆仑站附近钻取200-300米冰芯,以获取5000年来南极气候变化的“密码”。据了解,南极冰芯内封存着大量的地球“密码”。为解开这些密码,今年年初,我国南极科考人员已在南极钻取了90米冰芯,我国科研人员正在对这段冰芯进行研究。在第26次南极科考中,科考人员将再次钻取200-300米冰芯。一旦钻取出200-300米冰芯,研究人员就能“穿越时空”,获得5000年来南极气候变化的相关数据。

  据了解,南极昆仑站建在整个南极冰盖的核心地带,这一区域底下很可能存在最古老的冰芯,我国计划用4年左右时间钻探至超过3500米,以获得最古老的冰芯,其可能蕴藏着120万年以来的气候演变史。

  建南极天文台探测宇宙的奥秘

  目前,一组自动观测设备已经在南极冰穹A越冬连续观测270多天,创造了世界纪录,科考人员将在南极之巅建立全世界性能最优越的天文台,用以探测宇宙的创生以及搜寻地球外生命的痕迹。

  海拔4093米的冰穹A是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也是地球上气温最低点,被称为“不可接近之极”。那里90%以上是晴天,冬季全是黑夜,可以对天空进行连续4个多月的观测,大气透明度高,没有人工光源干扰,无数优势使得冰穹A成为目前地球上已知的天文观测条件最好之处。目前,自动观测站的任务执行得很顺利,已经获得了很多气象数据和天文观测数据。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