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哈尔滨实施高校企业对接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最优组合
2009-11-17 15:12:12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齐智杰 薛婧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作为一个拥有明显科技资源优势的城市,如何将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真正发挥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近几年的有益探索将科技和产业这两股力量紧紧拧在一起——

  黑龙江新闻网讯 高校40所,各类科技机构370个,两院院士33人……哈尔滨的科技资源优势可见一斑;三大动力、哈飞汽车、哈药集团……哈尔滨的产业基础相对雄厚。然而,两大资源在同一片土地上共生共长,却很少擦出炫目的火花。直至一个在全国具有代表性的新生事物——高新技术产业技术联合体的出现,将两股力量紧紧的拧在了一起,并迸发出了巨大的能量。

  体制创新

  实施高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高新技术产业化程度较低、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带动作用不强……手捧丰厚科技资源的“金砖”,哈尔滨没有沾沾自喜,而是一直在思考如何破解高等院校与企业之间存在着“对接”错位,大量“科技成果”成熟度不高,不被市场和企业所认同、接受等诸多问题。

  改变“科技成果转化”这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思维模式,“将‘政产学研金介’结合工作纳入全市科技发展规划加以推进”、“打破体制、机制束缚,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组织、调控作用,积极探索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产学研合作之路”,一系列思想转化为行动,哈尔滨市找到了全面提升科技与经济融合度的最佳发力点。

  2007年8月,哈尔滨市委、市政府要求科技局负责牵头筹备,成立了哈尔滨市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形成了市级领导与大学、大所负责人的联系制度。同时,全市41家相关单位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沟通,协调解决“政产学研金介”合作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紧接着,《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关于鼓励和支持自主创新的若干政策》等政策相继出台,重点突出了对产学研结合的支持力度。推出企业技术开发费按照150%税前抵扣、政府优先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发明专利后补助等政策,支持企业提档升级,在全国率先铺开企业受益面。据不完全统计,这项政策的实施,已为企业减免4000多万元研发费用,极大地激发了哈尔滨市的创新热情。同时,对在哈大学大所也推出了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大学为在哈企业直接提供技术支持、技术转移的产学研项目优先立项;由大学大所、企业共同承担的重大专项不仅加大资金支持力度,而且可以采取跨年度连续支持的方式。

  在政策和制度的引领下,哈尔滨的大学大所和企业开始有意识的走在了一起。


 

  技术联合体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最优组合

  大学大所的学科优势与企业技术需求的直接结合才是科技转化的最好方式。于是,哈尔滨市科技局以科技项目为纽带,以产学研联合为载体,合力攻克技术难题,将企业、院所、大学“撮合”到了一起。光机电一体化、能源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等六大产业技术联盟相继诞生。

  但时间不长,问题出现了。在参加了技术联盟的几次会议后,科技局局长李凯英发现,尽管每次开会联合体的成员都会共享一些信息,但却很少解决实际问题,彼此之间的联系也很松散。

  原来,技术联盟内的企业院所、大学大所多是同行,除了合作之外,竞争也难以避免,这就使得在一些关键问题上缺乏共同利益驱动,技术联盟难以巩固。对此,哈科技局转而从整个产业链的上下游配套关系入手,以具体的高科技产品为纽带,在六大技术联盟之下,有针对性地成立了30个利益共同体,即技术联合体。联合体一般由龙头企业领衔,多个上下游配套企业为骨干,相关大学大所提供技术支撑,相互签署协议,彼此享有技术信息共享和产品优先配套的权利,以及相互技术支撑的义务。有了共同的利益目标和明确的分工定位,“各自为战”的大学、院所和企业紧紧地“抱成了团儿”。

  合作共赢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节节攀升

  生产变频器的、生产塔架的、生产风电叶片的……哈尔滨风电企业各有所长,但各自为战,难以形成合力。2007年,由哈市科技局牵头组建的风电产业技术联合体改变了这一状态,12家单位拧成一股绳,合力做强做大哈市的风电产业。

  2009年3月,哈尔滨飞机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等5家风电产业技术联合体单位开始合力攻关第一台拥有自主产权的、总装和核心配套任务完全由哈市企业承担的“1.5兆瓦半直驱式风力发电机组”,当年6月,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首台1.5兆瓦半直驱式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组在依兰风场通过了项目验收,开始并网发电。“哈尔滨造”风力发电机组开启了哈尔滨风电产业新的里程碑。

  如今的哈尔滨,技术联合体已成为攻克一个个技术难题、激发产业活力的法宝。装备制造技术联合体开展的“三个百万”超超临界发电机、重型燃气轮机等电站装备关键技术研发,提升了哈尔滨市重大能源装备产业核心竞争力。汽车电子技术联合体实现了混合动力汽车、飞机用国产碳纤维复合材料、新型铝镁合金材料等重点产品研制在国家的高端站位……

  科技与产业两强结合,迸发出巨大的能量。2005年到2008年,哈尔滨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由41%增加到49%,高新技术产值从710亿元发展到1350亿元,占到全省的51.7%,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充分显现。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值1261亿元,离率先在全省建设成为创新型城市的目标又迈进了一步。

首页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于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