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7日讯 “呼兰葱、阿城蒜、双城菇不用看”,这句顺口溜所描述的胜景已成为历史。早些年,阿城大蒜是哈市响当当的名牌农产品,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占有一席之地。可今天为什么在哈埠市场也难觅其踪?
传统种植方式的弊端
阿城种植大蒜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主产地就是大金国皇城根下的白城村,一成不变的种植传统已弊端重重。“土地肥力下降、蒜种退化是阿城大蒜减产和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研究阿城大蒜已经十余年的东北农业大学陈典教授说。
据了解,阿城南、白城村的种植模式为前茬大蒜,后茬秋白菜。两种作物都属于小根系作物,作物收获后把大部分有机物带走,留在土壤里的根茎叶等有机质少,造成土壤中有机质逐年下降。联产承包后,当地农民一直没有对土地进行深松深翻,土壤犁底层加厚,耕层逐年变薄,保水、供肥、通透性都很差。此外,当地农民常以“养地”为名,向耕地里大量施放未经发酵的牲畜粪便,其有害成分会严重影响大蒜根系生长发育。而连年的种植更是导致病毒严重侵染大蒜,造成大蒜逐年退化。
市场不相信眼泪
“不好卖、市场不认,我们自然不上货——哈达卖的都是山东大蒜!”这是哈达市场业户白景范的回答。阿城大蒜日渐萎缩的产量和不断下降的质量让哈埠蒜商们将其拒之门外。
12月2日,哈达果菜批发市场和往日一样繁忙,尽管大蒜批发价已经涨到9元/公斤,但销售状况仍表现平稳,抢购和滞销都没有出现。据了解,位于哈尔滨市的哈达果菜批发市场辐射东北三省和内蒙古等地,日均大蒜的交易量为10吨以上,其产地均为山东金乡、苍山等。当记者问及阿城大蒜时,蒜商们均不假思索地回答:“没有,整个市场都没有。”
白景范说,山东蒜蒜瓣饱满,蒜体整洁,不仅按照大蒜直径进行分级定价,一些地区还按大小、圆扁等不同规格进行包装。餐饮企业还可以购买加工好的生蒜瓣,免去了剥蒜的步骤。不同的包装都有统一的标识,打的就是“山东地理标”。白景范还补充说,“满市场都是山东蒜,也就没人挑口感了;阿城蒜太小,还脏,没人买。”
据了解,阿城大蒜一直都没有实现标准化种植,待售的大蒜被简单分为3个等级,由村民编成“蒜辫”出售,且无任何地理说明、注册商标等标识。除少部分蒜农会进城兜售外,大部分蒜农都是在家等着“经纪人”来收购。虽然与山东蒜相比,阿城蒜拥有价格优势和口感优势,但市场却明显遇冷。
外销和产业化的难处
按照白城村大蒜合作社理事长裴利的说法,外销和产业化才是阿城蒜的根本出路,可区农委经作站站长刘长胜却认为,如果质量和产量上不来,阿城大蒜的外销和产业化只能是“隔着锅台上炕”。
记者从阿城区农委了解到,今年大蒜价格居高不下,处于产业链最前端的蒜农也并没有得到多少实惠。由于没有冷库储存,担心大蒜发芽、变质,阿城蒜农们在大蒜初上市时就已经将手中的大蒜卖光了,白城村蒜农刘艳丽就是以3.6元/公斤的价格将大蒜全部售罄的,而无法料到下半年大蒜价格会攀升。
业内人士指出,农产品外销务必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过硬的质量,二是顺畅的渠道。近年来,省、市、区有关部门均对阿城大蒜有所关注,想整合阿城大蒜的企业也并非少数,但均因各种原因止步不前。据介绍,阿城大蒜多为春种夏收,南城、白城两村最多种植大蒜约1万亩,年供应大蒜6000吨左右,满足不了厂商长期生产的需求。
“外销的前提是质量,产业化的前提是产量——而这两条,阿城大蒜目前都没有达标……”刘长胜忧心重重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