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8日讯 大兴安岭新林区把学习实践活动作为推动发展的难得机遇,认真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四个突出问题,切实抓好第二批活动整改落实后续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一、解决生态保护问题。面对可采资源日益枯竭的现状,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明确提出生态建设是实现科学发展的主线。以创建森林资源友好区局为目标,坚持开展了生态文明教育活动,主动将木材产量由过去的36.5万立方米调减到23万立方米,将8个林场全部定位为生态公益型林场,停止了宏图林场的主伐生产,并逐步停止碧洲、塔尔根、大乌苏林场的主伐生产,有效保护了森林资源。在资源监督管理方式上,建立了伐前公示制度,实行经营人林权责任制和“三长”联带责任制,逐一与加工厂签订了《拒收黑材保证书》,有效遏制了林政案件的发生。积极探索建立森林资源远封近包新机制,把森林资源培育、管护与职工收入挂钩,调动职工爱林护林的积极性,实现林区职工由“砍林人”向“护林人”转变。把今年作为“以煤代木、殡葬改革巩固年”,两项改革实行以来,减少森林非经营性消耗25万立方米。
二、解决产业结构问题。改变靠消耗森林资源换取经济增长的单一经济发展方式,把矿产开发、林产工业、绿色食品和对俄采伐作为四个经济增长点,构筑新的产业格局。全力推进投资2.1亿元的盛兴人造板厂达产增效,达产后可拉动当地GDP增长22个百分点。与中岳集团合资兴建了兴盛集成材厂,累计生产集成材2993立方米,开发了地板龙骨、防腐木等终端产品,截至9月末,实现产值5129万元,迈出了原木不出局的第一步。利用新林区有色金属储量十分丰富的优势,成功引进了资产400亿的云冶集团,在塔源林场建设了铅锌矿厂。目前,累计完成投资1.69亿元,成功进行了单车调试、联动调试,实现了试生产,近期将投入正式生产。投产后,预计年销售收入12519万元,向国家年缴税金1813万元。依托资源优势,大搞种养业,今年食用菌种植实现8137.2万袋,出口美国6000斤,出口创汇21万元,实现食用菌出口创汇零的突破。养植规模比2006年翻了三番,产值实现1.4亿元。积极推进境外采伐,与俄罗斯后贝加尔边疆区签订了设计年采伐量27.8万立方米的采伐项目,相当于再建一个新林林业局。该项目从今冬开始经营,将输出劳务人员160人次、设备1002台套,生产木材5万立方米,新增产值3000万元。
三、解决体制机制问题。把解决体制机制问题作为工作重点,进一步放宽改革视野,力求在创新上取得突破。采取先试点、后推开的办法,对镇场实行政企分开,并在10月初全面完成林场改革工作。林场由木材生产型向生态公益型林场转变,定性为事业单位,主要负责森林资源管护、林政管理、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野生动植物保护等,剥离了生产经营职能。对木材生产和营林抚育实行市场化运作,组建了林业生产作业队,实现了管理权与经营权分离。针对镇政府职能减少的实际,将宏图、大乌苏、碧洲、塔尔根4个镇改为街道办事处,派出所变为社区警务室,卫生院变为社区卫生服务站,撤并了在校生不足百人的宏图小学。通过竞聘上岗,各镇场管理人员精简比例达50%以上,林场科级干部职数减少了40.74%。在林场改革成功的基础上,通过以点带面、以下推上,推动了区局改革的深入开展。目前,《新林区(局)综合改革总体方案》等8个改革方案已制定出台,11月末将全面完成新林区局整体改革工作。
四、解决民生建设问题。多方争取和自筹资金,拆除了大面积的棚户区,新建了12栋住宅楼,职工群众住房条件极大改善。启动了集中供热工程,新建一处3050平方米的集中供热中心,全区集中供热普及率达61%。针对部分平房居民饮用地表水的问题,实施了自来水入户工程,把卫生达标的放心水引入居民家中。为解决职工收入偏低问题,大力实施“家庭致富工程”,仅黑木耳产业一项实现产值1.4亿元,户均收入达到1.8万元。建立了新林历史上第一家康复中心,并将贫困残疾人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解决了他们基本生活问题。投入资金对新林三中老楼进行改扩建,并建设了一栋高标准的实验楼。针对区医疗设备落后的情况,从德国GE公司进口了当前比较先进的医疗设备,对镇场卫生院和区职工医院进行了维修改造,实行了药品零利润,组织高中级医师定期到基层服务,方便了群众就医,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覆盖率达100%。非公有制企业职工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得到完善,企业用工人员的医疗、工伤、生育、失业、养老等“五险”做到应保尽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