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11日讯 年迈的老人都希望老有所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然而,红岗区杏树岗镇敬老院里的老人们的生存状态却并不乐观。
近日,记者接到读者来电称,红岗区杏树岗镇敬老院里有一酒厂,那里长年雇佣敬老院的人员当廉价劳动力,而且吃住条件非常不好。1月8日上午,记者对此进行了暗访。
酒厂“工人”一天挣5元
记者以买酒的名义在酒厂管理员处了解到,敬老院后楼旁边的酒厂归敬老院所有,厂长和副厂长分别是敬老院的院长付德山和副院长刘向军。生产出的50度高粱酒,每斤以5元、10元和20元的价格售出。因为是纯粮食酒,价格又不贵,所以销售得很好。
随后,管理员带着记者参观了生产高粱酒的厂房,并介绍了制酒的流程。刚一出门,记者在一个圆形的蒸料池中看到一条破旧的裤子和几只死耗子。
在管理员的带领下,记者跟着他走进一个装有铁罐子的屋子,这里设备齐全,有发酵池,还有高粱存放地。管理员详细地向记者介绍了制酒的过程。
记者还了解到,酒厂里除了花1500元聘请了一位调酒师外,其余干活的人都是敬老院的人,每天5元钱的工钱。
“干活儿累吗?”记者问。
管理员说:“不累,每天就是铲料。”
“工资可太低了。”
对方却回答:“他们在这儿有吃有住,再挣点零花钱,挺好的。”
据了解,目前该酒厂有4个人干活儿,每年春秋两季各3个月为生产期。记者算了一下,每人每月只有150元的收入,4个人加起来也只不过600元钱,还没有我市一个人的最低工资高。酒厂一天能生产900斤白酒,酒的售价按最低每斤5元钱算,一天就收入4500元,除去生产酒的成本,一年的收入非常可观。
挖地种菜自己得实惠
红岗区杏树岗镇敬老院里生活着50多位老人。敬老院的院子很大,院内栽了许多果树,植树人就是敬老院的老人。
敬老院的一位盲人老大爷告诉记者,他也种过地,每年夏天的菜都不用买,而且这里的员工也得到了实惠,院里经常给大家分菜。
记者看到一名男子,他拿着工具正准备去扫雪。在谈话中,记者了解到,他叫崔海玉,今年44岁。这时,又进来一名男子,他叫陈永金。两个人都在酒厂干活儿,除两人外,一起干活儿的还有“白哑巴”和“小邵”。
失去一只手的高权对记者说:“那只手是去年春天烧酒时不慎将手卷入机器时没的。住院期间,院长曾去过一次,并答应给一些补偿,但半年多过去了,却一直没有任何说法。”
黑馒头、泡饭是午餐
在敬老院值班室,记者看到值班人员正在和3位敬老院的老人一起打扑克。
记者称,年近70岁的老母亲无人照顾,来此打听一下住宿条件。
今年73岁的许阿姨告诉记者,这里吃得不好,冬天两顿饭。除了每周改善伙食能吃点肉外,平时都是白菜、萝卜和土豆。
许阿姨劝记者说:“如果不想让自己的母亲死得快,千万别往这儿送,在家雇保姆也比来这强。”
记者问她:“那你为什么来这儿?”她无奈地说:“我没有家,无儿无女,没办法。大队每月给敬老院1500元钱,自己却吃不到什么。在这里生活,就盼着过年过节,希望能吃上点儿肉。”
记者了解到,敬老院的老人基本没什么娱乐活动,天气暖和时,会坐在院中聊天,冬天只能呆在屋里,或者打扑克。
在一位老人的屋子中,记者看到,他的床破旧得不成样子,床单脏得不得了,屋里的卫生很差。室内的柜子上,摆放着颜色发黑的馒头和用水泡过的米饭。老人说,因为早上吃得早,午饭下午3点才开饭,中午就用热水泡饭对付一口。
记者离开房间后,看见有两位老人在走廊内活动。一位视力不好的老人穿得又脏又破。他告诉记者,他的衣服和床单等私人物品都是自己洗,因为眼睛看不见东西,所以也不怎么洗衣服。
记者隔着窗户向餐厅望去,看见一位中年妇女正用抹布擦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