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13日讯 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为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所有制结构,提升非公有制经济在哈尔滨市经济中的比重和贡献率,哈尔滨市采取多种措施全力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去年前3季度,全市非公有经济实现增加值1123亿元,占全市GDP总量的50.7%,实际完成税收收入153.8亿元。统计数据同时显示,哈市非公有经济增加值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58.7%,拉动全市经济增长6.5个百分点,吸纳近百万人就业,已成为哈尔滨市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利好”政策加快非公经济发展
近年来,为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哈尔滨市大力实施四项重点工程。
实施总量扩张工程。重点扶持和推进已引进的立市大项目,加大项目建设各项前期服务工作,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新建项目顺利建设运营、如期达产达效。先后制定实施了《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指导意见》和《推进哈尔滨市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的意见》,市财政拨付百万余元资金扶持5个工业园区和5个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对一批成长型小企业进行重点扶持,使其逐步壮大成为规模企业。
实施载体培育工程。推进创业园区建设,引导民营企业有序、分类向园区集聚,对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园区,尤其是县(市)级的园区进行提升和整合,对初具产业集群雏形的园区积极筛选上报,争取列入到国家产业集群循环经济试点,以获得国家专项资金支持。
实施市场化、开放型带动工程和环境保障工程,将哈尔滨市农户和中小企业小额信贷担保最高限额由500万元提高到1000万元;市政府还决定从2008年开始到2010年,每年出资2500万元,设立工业企业贷款担保备付资金,为企业融资提供担保;并且将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由1000万元增加到2000万元,对列入国家重点计划的项目一次性给予50万元至200万元的资金支持,并大幅减免企业收费41项,减轻企业负担5000多万元,真正使各项政策惠及广大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启动“丁香人才培训工程”,先后组织企业家到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和青岛、无锡、浙江、厦门等地开展培训。近年来,全市共为企业培训不同层次管理人员和员工3.5万人次,引进人才7000余人,为全市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提供了有效的人才支撑。
非公经济贡献率再创新高
在国家及省市一系列“利好”政策支持下,近年来,全市非公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非公有经济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从产业方面分析,非公有制经济第一、二、三次产业实现的增加值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1%、20%和36.6%,分别拉动全市经济增长0.2个、2.2个和4.1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全市非公经济主体也不断壮大。截至去年3季度末,全市个体、私营企业总数已达35.3万户,比2007年增长了28.8个百分点,其中个体工商户28.4万户、私营企业6.88万户。总注册资本达1133.7亿元,其中私营企业注册资本在100万元—500万元的企业有7160户,注册资本在500万元—1000万元的企业有1663户,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1亿元的企业有1870户,注册资本在亿元以上的企业有59户。
近百万人就业冰城非公经济
随着非公经济快速发展,其对保障就业的作用更加突出。目前,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哈市扩大劳动就业的重要渠道。统计数据显示,1978年非公有制经济安置就业仅占全市就业总数的2.2%;到2008年,哈尔滨市非公企业从业人员达94.62万人,其中私营人数为49.98万人、个体人数为44.65万人。而截至2009年3季度末,哈尔滨市新创办个体私营企业9038户,新增就业岗位27874个,其中新办私营企业2323户,新增就业岗位12867个。
另外,非公经济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目前,全市民营科技企业已发展到4000多户,其中,技工贸总收入百万元以上的民营科技企业有近900户、千万元以上的有400多户、超亿元的有40多户。年收入百万元以上的电子信息、生物工程、高效节能与环保、光机电一体化、农业高新技术、航空航天等六大高新技术领域的民营科技企业有近600家,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的60%以上,民营科技企业已逐步发展成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