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17日讯 题:“漂”在母校
如今,在哈尔滨市各大高校周围都生活着一些这样的人群:他们已经从学校毕业,但仍然栖息在学校周边,甚至有些仍然过着半校园生活,这群人被称为“校漂族”。虽然没有具体的统计数据,但这个人群的不断壮大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他们或者为考研奋斗,或者为爱情留守,或者为创业积累,或者为工作奔波。
12日清晨6时,哈尔滨工业大学往届毕业生陈宇准时从梦中醒来。虽然考研已经结束,但他仍然保持着考研的“生物钟”。每天6时起床,去学校食堂吃饭,去自习室复习,22时回到学校附近的这间出租房里。毕业两年,他又回到了母校身边,成为校漂族的一员。
陈宇租住的这个小区,是哈工大一带“校漂族”的聚居地之一。仅仅三四年的时间,这一带的租房价格一路飙升,从2006年的一室一厅每个月300元,涨到如今的一个屋子八张床每张床每个月150元以上。虽然价格有点高,但距离学校只有不到10分钟的路程,熟悉的周边环境和大量的房源,仍然让这里成为“校漂族”们的热选。7时刚过,陆续走出小区的年轻人开始增多。陈宇指着其中的一部分介绍:“这些都是我的校友,师兄、师姐、师弟、师妹都有,他们中绝大多数是考研的,但也有不少正在找工作或者已经工作租住在这里。在校的时候我们不认识,现在都比较熟悉。”据了解,这个小区里至少住着近200个“校漂族”。而在哈尔滨市的各大高校周边,这样的聚居区更是多如牛毛。
黑龙江省今年的考研报名人数创历史之最,近5万人步入考场。其中,应届本科毕业生为32897人,占报考总人数的66.7%,非应届本科毕业生16425人,占报考总人数的33.3%,而这33.3%绝大多数是“校漂族”
考研,校漂族的首要之选
据了解,今年全国考研人数达到140万人,比去年增加13%,这也是2001年以来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的最高纪录。而今年全国招生规模与2009年基本持平,约为46.5万名,这意味着,2010年考研的竞争更加激烈。
11日下午,哈尔滨工程大学09届毕业生苏军强提前10分钟交卷走出考场,寒风中,他赶上一辆公交车顺利地回到了寝室。一起考研的室友陆续回来,几个人凑在一起连连抱怨试题太“另类”,想想自己几个月的付出,都有些郁闷。苏军强家在山东,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建筑环境和设备工程专业,这已经是他第二次考研了。第一次是在大四,报考哈工大管院的研究生结果差了几分,虽然他当时的分数完全可以调其他学校,但他没有考虑。就在这一年,苏军强的弟弟考上了吉大的研究生。苏军强决心踏踏实实地工作两年,多赚点钱。
毕业后,他被哈尔滨一家设计锅炉的民营企业聘为技术人员,每个月基本工资1500元,最多不超过1750元,单位提供住宿。虽然专业不完全对口,但苏军强对工作很认真。说起后来辞职的原因,他有些遗憾:“企业的裙带关系太复杂,表现得很明显,我感觉没有长远发展,于是赚够了考研复习的生活费,我就辞职了。”揣着几个月攒下来的5000多元钱,10月中旬,他回到了母校,在老师的帮助下,在学生宿舍找到了一张床位。“我们这条走廊住的基本都是往届回来的考研生,大家都很能学,比在校的时候更加珍惜时间。”
考研复习的这三个月,苏军强重新开始了校园生活。每天早晨6时半到食堂吃早饭,然后径直到教学楼的自习室复习,回到寝室也要学到凌晨左右。虽然考试感觉不太理想,但他说:“我不后悔,我尽力了。如今研究生就业也不乐观,我考研并不完全是为了就业。明年不再考了,过几天就去找工作。”按照他的计划,这个春节他要在哈打工赚钱不能回山东过年了。年后他可能会去其他城市寻找机会。采访结束前,他很认真的对记者表示:“我了解的这些往届考研生都不是随波逐流的人,我们虽然可能还在徘徊,但心里都有希望。”
和苏军强一样,他的“邻居”们基本都是往届考研生。他们并非大家想象的“失业人群”,而是多数都有工作,或对现有工作不满意,或对未来有新的打算,甚至个别人放弃了上海、北京的工作回来考研。舆论中的“眼高手低”恐怕不能准确地描述他们的状态,采访中,记者强烈感觉到的是“不甘”二字。
不想为人打工,几个同学从头“创业”。租住在学校周围的民房里,学校周边的复印社、打字社、网吧就是他们的“办公室”,遇到难题,走几步路就可以去学校向老师请教
创业,校园周围是起步资源
从西大直街拐了两个弯,记者跟随小于走进了复华小区的一间二楼民居。房子有30多平方米,两个房间,小于和她的同学4个人住在这里。2006年,小于从工大毕业去了大连,工作没多久,家里遭遇变故,她辞职回到哈尔滨。后来,几个在哈的大学同学经常凑在一起聊天。“都忘了是哪次吃饭,可能是喝了点酒,都有点冲动,就商议着自己创业,不再看老板的眼色。”小于回忆起当时觉得有些幼稚。但酒醒了,大伙创业的主意却定了。小于主要负责筹备,其余几个同学利用业余时间支援。很快,她们的广告公司就成立了。上了四年大学,找来找去,他们还是觉得学校周围最熟悉也最踏实,再加上坐落在南岗的中心地带,于是,他们找到了这个民房。
从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毕业生到熟悉广告业务一个月拉回来8万元订单的职业人,他们在这个小屋里度过了一年多的时间。没有经费,买不起设备,一些图纸和资料就拿到周边的复印社、打字社去出。由于上学的时候就比较熟悉这里的行情,对谁家的价格优惠、谁家的质量更好心里都很有数。随着生意走上正轨,几个兼职的同学也都纷纷前来投靠。两个房间各住两个人,白天就是办公室,晚上就是宿舍。几个好朋友仍然到学校食堂吃饭,到学校浴池洗澡,有空的时候还到学校附近的酒吧泡一会儿。“我们确实过着半校园式的生活,这不但让我们省了不少钱。而且,公司起步之初,学校周围的复印社、打字社也让我们节省了很多开支,确实挺有帮助的。”“有几次,遇到设计上的问题,我们干脆到学校找以前的老师请教。”
在校漂族里,创业人群虽然所占比重较小,但增长迅速。他们社会经验和经济投入都十分薄弱,校园周边的资源和半校园式的生活是他们走向社会生活和复杂的人际关系圈的过渡。没有了象牙塔的庇护,很多“校漂族”在这里试水、学习,再逐渐走的更远。
在校漂族中,爱情是个出现频率很高的热词。美好的校园爱情成为很多人留守的动力和原因,担心两地阻隔双方的情感,他们中的很多人宁愿选择在空间上“同步”
留守,只为那份校园爱情
每天早7点50,是贾殿男冲出寝室的最后时限,他必须从开发区附近出发赶在9时10分之前到教化附近的百脑汇上班。他对自己现在的工作很满意,在电脑专卖店卖电脑,虽然工资不高,但很锻炼人,公司氛围也很好。
贾殿男2009年毕业于哈师大体育教育专业,擅长健美操。在校期间,就在一些健身馆兼过职,是个开朗的帅小伙。“我挺喜欢校园的环境和氛围的,所以有朋友介绍,我就立刻住到了学校里。”虽然现在自己所住的不是毕业的母校,但大学宿舍仍然是吸引他住到这么远的原因之一。说起留守在哈尔滨做“校漂”,他坦率地表示:“为了我女朋友,她比我低一届,还没毕业,我不想因为两地影响感情,索性留下来陪着她。”
贾殿男和女友是从小的朋友,在他考入哈师大一年后,女友也如愿考上了哈尔滨的一所高校外语专业。两个人感情很好,贾殿男十分珍惜这份感情。采访中,他总是骄傲地称女友为“我媳妇”。去年毕业前,他也找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如今老师不好当,虽然几所外县学校也有意招聘但都没有编制,再加上要离女友较远,他最终选择在哈尔滨打工。“毕业的时候我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到处蹭,后来和寝室的哥们儿租了一个道里的房子,这才有了睡觉的地方。”换了几个打工的地方,他最终选择卖电脑。“我媳妇学习挺好,想考研,我就和他一起报了名,下班之后复习。我底子薄,学得也没她认真,主要就是陪读。”
贾殿男的家在大庆农村,他说挺希望能够回到家乡当个体育老师。“盖个大房子、大院子、再养几条狗。”“我们俩的感情特别好,我们不想因为毕业分不到一块渐渐疏远、分开。我媳妇今后去哪,我就去哪。”
采访中记者发现,无论是什么原因让他们聚居在校园周围,“校漂族”们都表示出对母校深深的依恋。在走出校园步入社会,面对就业、择业等等困境,生活了四年的母校成为他们在这个城市中信赖、熟悉的“安全岛”。面对这种人群的增长,很多学校也纷纷给予了特别的关注。个别高校已经专门腾出相当数量的寝室用于往届毕业生考研住宿,并开辟了专门的自习教室,为曾经的毕业生们提供尽可能的帮助。
毕竟,对于这些年轻人来说,母校并不仅仅是宿舍、教室、食堂,更是他们心中温暖的避风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