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哈尔滨1月23日专电 (记者徐宜军、李天聪) 2009年,中国电影市场蓬勃发展,内地电影票房呈现井喷式增长,东北名城哈尔滨全年的电影票房达到了创纪录的9000万元。最近一段时间更是由于《十月围城》《三枪》等重量级大片的相继上映,使得冰城哈尔滨众多院线出现一票难求的火爆场面。然而,相对于新式影院的火热,哈尔滨的老电影院却是门可罗雀、惨淡经营。由于放映设备陈旧,以及影厅环境相对落后等因素,这些曾经伴随几代人共成长的老影院已经很难再留住观众的心。
记者近日来到已有50多年历史的哈尔滨电影院,这座电影院是哈尔滨为数不多还在放映电影的老影院之一。据影院经理张东文介绍,哈尔滨电影院目前仅有一个影厅在放映数字版影片,每天只能放映4到5场。胶片版的影片已经很久没有播放过了,上一次放映胶片拷贝还要追溯到2007年上映的国产影片《集结号》。
记者了解到,哈尔滨的老电影院大多处在城市里的黄金地段,如果能够对老影院进行翻新改造和设备更新,它们能创造出来的经济效益是十分可观的。但现实情况是,这些老电影院大多是国家保护建筑,改建面临许多困难。“这些老电影院还处在改制时期,不少投资商虽然表现出了浓厚的合作兴趣,但沟通渠道并不顺畅。”张经理不无遗憾地说。
距离哈尔滨电影院不远的亚细亚电影院,也是哈尔滨有着几十年历史的影院之一。记者在亚细亚电影院看到,影院原有的两个放映厅只有一个在放映数字版影片,影厅里近150个座位,稀稀落落的只坐了不到10名观众。影院的另一个放映厅已被改建成二人转剧场。
据了解,哈尔滨市原有十多家国营电影院,兆麟、儿童、新闻、和平等电影院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可如今,这些老影院中的大多数已经停止营业,仅存的几家也在靠出租场地等方式勉强度日。
据相关人士介绍,哈尔滨老电影院的衰落,严格上讲并不是在连锁院线大举“侵入”哈尔滨之后开始的。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电影市场改革的关键时刻,本土影院错过了转型机会,把巨大的市场拱手送给了外地商人。面对新一轮中国电影市场发展的黄金时期,哈尔滨本土影院能否抓住这次机遇,把自身做大做强,这将是影响其今后发展方向的决定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