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哈尔滨青少年体质越来越差 锻炼习惯“一代不如一代”
2010-03-28 07:39:30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赵琳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背景新闻

  日前召开的全国“两会”上,政协委员在小组讨论中对中国青少年的体质不无担忧。全国政协委员、原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蒋效愚从2000年起就开始关心中国独生子女的身体状况。他公布了这样一组调查数据:1985年以来,中国青少年的身高、体重、胸围有所增加,但柔韧性、爆发力、肌力、耐力、肺活量等体质指标均呈现出下降趋势。2000年,中日两国小、中、大学生进行同龄组体能测试(立定跳远、握力和50米跑),中国10岁和16岁男生的立定跳远成绩、19岁女生的50米跑成绩与日本接近,其他成绩均低于日本。2005年时,中日两国小、中、大学生进行同龄组体能测试(握力和50米跑),中国学生的成绩全部低于日本。

  中国“下一代”的身体素质不容乐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理事林嘉騋和全国政协委员潘贵玉同时指出,中国青少年人格素质教育缺失,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东北网3月28日讯 哈尔滨市妇幼保健院在全市33家幼儿园和18家社区地段对1.1万名7岁以下儿童调查后,结果显示,哈尔滨市儿童单纯性肥胖发生率为4.69%,营养不良发生率为0.22%,发病率比十年前增加了一倍多。

  青少年体质越来越差

  当听到周围有人得了高血压、脂肪肝、颈椎病这样的疾病时,也许大多数人不会吃惊。而当听说这些疾病出现在十几岁甚至只有几岁的孩子身上时,很多人会情不自禁地感到吃惊。

  记者了解到,一些过去与儿童或青少年“绝缘”的成人疾病,如今已不再是成人的专利。有数据表明,越来越多的孩子得上了成人病。日前,市妇幼保健院完成了对哈尔滨市万余名7岁以下儿童超重情况的流行学调查。结果显示,哈尔滨市7岁以下儿童单纯性肥胖发生率约4.69%,“小胖墩”比率比10年前增加一倍。

  哈医大二院内分泌科前不久接待了一位8岁的小患者,小女孩体重已达50公斤,小肚子鼓鼓的。经医生检查,这名女孩子患有脂肪肝。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研究员张慧颖教授介绍说,糖尿病、高血压、脂肪肝病在现在儿童中发病率越来越高。一项在北京、上海、济南、哈尔滨进行的儿童及小学生肥胖情况调查显示,儿童肥胖率、超重率分别为12.1%和11.9%。随着青少年肥胖的增加,在青少年中Ⅱ型糖尿病的发病率也显著上升,二者存在明显关系。肥胖还可以引起高血压、脂肪肝、糖尿病等顽固疾病。肥胖儿童患上述病症率可高达正常体重患者的4倍之多,可以说哈市青少年体质也不容乐观。

  体质健康与身体健康是两个概念。身体健康,是指各器官都没有病痛;而体质包括体格、体能和适应能力等几个方面。可以说,青少年的体质现状非常严峻,“高身材”更容易掩盖“体质差”的现实。


 

  锻炼习惯“一代不如一代”

  不论是早上的江畔公园还是室内运动场所,我们看见的大多数是白发苍苍的老年人和中年人,很难寻觅到青少年的身影。

  据哈市某大型室内运动俱乐部的销售经理介绍,该俱乐部的会员卡大多是35岁以上年龄段的市民在购买,就是在冬季也很难看到大人带着孩子来运动的。而在哈市各个中小学校的校园内,由于室外温度过低,很多学校都自动放弃了室外活动。据哈医大相关专家介绍,目前大部分孩子的体质状况可以总结为4个字:软、硬、笨、晕。软,就是肌肉软;硬,就是关节硬;笨,就是长期不活动造成的动作不协调;晕,就是前庭耳蜗神经晕。就拿最后一项来说,现在的体育课上,很少有老师教关于倒立的课程,孩子的前庭耳蜗神经得不到锻炼和开发,长大后,直接的后果就是可能晕车、晕船、晕飞机。

  相关专家为此建议:小学生应该每天参加30到60分钟与其年龄及发育相适应的体育活动,并至少持续10—15分钟中等到较大强度的运动;所有的青年人应该至少每天进行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60分钟,每周进行两次能帮助增强和维持肌肉力量、弹性以及骨质健康的运动。而事实上,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往往以伏案苦读代替运动。2005年有关调查表明,全国范围内66%的学生每天锻炼时间不足1小时,近25%的学生每天根本不锻炼。许多中小学校挤占体育课时,不能保证每天一节体育课;有些学校出于安全考虑,不按教学大纲施教,取消了自认为有危险性的体育运动器械和项目;而有的学校根本无法为体育课提供基本物质保障。

  生活方式的现代化,电梯、汽车等方便的交通工具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着青少年的运动量。而在少锻炼的同时,青少年的营养摄入也不容乐观,油炸食品、碳酸饮料在青少年食谱中的比重越来越高。

  儿童健康隐患早发现早干预

  调查显示,最近20年,我国青少年肺活量、速度、力量等体能素质在持续下降,甚至降到20年来最低水平。肌肉软、关节硬、动作笨、神经晕,这是体育专家眼中的孩子们。抛开枯燥的数据和专业的判断,现实中我们可能会有更多的直观认识,孩子中胖墩儿、豆芽菜越来越多,近视眼比例大,运动不积极,体能特别差。

  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研究员张慧颖介绍说,她从事儿少卫生研究十多年,从目前状况看,在疾病的诊断环节,缺乏对儿童整体健康状况和发育水平的评估,缺乏对高血压、血脂紊乱症等慢性病的诊断标准。传统医疗模式干预的是对疾病形成后的治疗,而现代儿童保健疾病预防模式强调的是借助于社区卫生服务、基层儿童健康普查,早期发现对儿童健康存在不良影响的因素,运用儿童早期综合发展实用技术进行干预,达到消除疾病,促进儿童健康的作用。如何早期发现处于临床前期的高危儿童并实施早期干预,预防和阻断成年慢性病的发病进程,是目前儿童保健疾病预防模式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张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