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黑龙江省大项目建设特别报道:民生优先 只为百姓绽笑脸
2010-04-07 16:09:55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王玮 朱彤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黑龙江新闻网讯 2010年民生工程主要任务:

  重点围绕提高住房保障、改善生活条件、加强教育薄弱环节工程和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安排12项,总投资3850.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820亿元。

  其中,“三棚一草”总投资2984.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616.2亿元。安置非煤城市棚户区13.4万户、煤矿城市棚户区5.4万户、林区棚户区12.2万户、地方国有林场棚户区1.2万户,完成泥草房改造22万户。

  “三供两治”项目,总投资672.7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67.4亿元。建设城市供水项目68项,新增日供水能力40万吨;城市供热项目77项,新增供热能力6000万平方米;城市供气项目37项,新增燃气用户40万户;污水处理项目93项,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100万吨;城市垃圾治理项目69项,新增垃圾日处理能力4000吨。

  -公共卫生项目,总投资50.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3.5亿元。开工建设县级医院32项,中心乡镇卫生院40项,村卫生室180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5项,精神卫生服务机构1项和重点中医医院2项。

  目标: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综合承载能力有效提升

  “三供两治”工程建设再提速

  水、热、燃气供给能力和污水、垃圾处理能力历史最好

  记者从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了解到,截至目前,全省水、热、燃气供给能力和污水、垃圾处理能力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去年,全省“三供两治”计划建设项目255项,实际开工建设项目280项,增加25项;计划投资142.46亿元,实际完成投资147.85亿元,为年计划的104%。在280个建设项目中已竣工72项,设备安装51项,主体施工131项,场地平整26项,是我省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投资额度最大、建设项目最多、综合承载能力提升幅度最快的一年。

  供水工程建设方面已竣工项目19项,设备安装和主体施工48项,场地平整2项,完成投资21.84亿元。哈尔滨市磨盘山水库二期45万吨净水厂等工程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全省新增日供水能力65万吨。

  供气工程建设方面已竣工项目8项,设备安装和主体施工5项,场地平整4项,完成投资3.32亿元。哈尔滨市50万户天然气置换和佳木斯、鹤岗等9个市县的供气工程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全省新增供气用户93万户。

  供热工程建设方面已竣工项目20项,设备安装和主体施工26项,新建供热管网2500公里,完成投资22.34亿元。哈尔滨、牡丹江、大庆、佳木斯和密山、木兰等市县的集中供热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全省新增集中供热能力5000万平方米。

  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方面已竣工项目22项,设备安装和主体施工54项,场地平整8项,完成投资17.13亿元。各城市污水处理厂均按计划交付使用,新增日处理能力103万吨。

  垃圾治理工程建设方面已竣工项目3项,设备安装和主体施工23项,场地平整12项,完成投资0.77亿元,新增垃圾日处理能力2688吨。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有关负责人表示,从目前工程建设的情况看,“三供两治”是惠及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的重大民生工程。工程的建设有利于构建和谐友好的人居环境,保障城市居民生产生活安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此外,还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综合实力,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

 
· 黑龙江省大项目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5000亿
· 黑龙江省大项目建设特别报道:空中通道网让百姓生活改变
· 黑龙江省大项目建设特别报道:千亿斤粮产不靠天
· 黑龙江省大项目建设特别报道:快速铁路打造一小时经济圈
· 2010年黑龙江省大项目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图)
· 黑龙江省大项目建设特别报道:好字当头 脊梁挺起搏风浪
· 黑龙江省大项目建设特别报道:民生优先 只为百姓绽笑脸

 

  目标:54万户居民脱离“棚草”

  “民心账”温暖人心“经济账”激活产业

  “三棚一草”改造激发多重效应

  安居安民心低收入者不为“屋”愁

  家住齐齐哈尔市街道社区18号楼的居民柳晓东唠起棚户区改造激动地说:“我们夫妻俩都是残疾人,家庭生活非常困难。原来住在棚户区,上趟厕所得走30分钟。这次棚户区改造,我们全家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楼房。这是过去连想都不敢的事儿。”

  记者就棚户区改造进行采访,所到之处强烈地感受到棚改为广大居民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去年岁尾,赵青山得到了一个“大礼包”:他拿到了喜迁新居的钥匙!56岁的老赵兴奋地告诉记者:过去他们一家三口住在不到27平方米的平房里,房子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又阴又潮。现在好了,他们马上就可以搬到50平方米的新楼房了!还有4139户和老赵一样的动迁居民一起搬进哈市群力新苑小区的新家。

  不仅在城市。在农村,走出泥草房的农民更是欢天喜地。双城市五家镇五家村,一排排整齐的住房令人耳目一新,就连农民的院墙也是那样整齐,上面的绘画充满了文化气息。看着自家门口发生的变化,村民们感到无比的幸福与欢乐。

  五家村是全省泥草房改造30个省级示范村之一。为了让典型引路,全省确定了30个省级示范村和150个试点村重点扶持。在遍布全省的示范村和试点村内,活跃着各级领导干部的身影。每一幢房屋、每一套院落的背后,都凝聚着党和政府的一片真情、汗水和心血。

  即使没有纳入试点村,林甸县旭日村的泥草房改造工作也进行得红红火火。农民只要向村委会打个拟建房电话,村级组织就会为其解决设计、施工、建材供应、建房贷款、技术服务等一系列问题,去年这个村改造危房316户,村民们住进新房的梦想终于实现了。今年,“三棚一草”改造将使全省54万户居民脱离“棚草”。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有关负责人称,从直接效能看,“三棚一草”改造改变了城乡面貌,完善了城乡基础设施功能,加快了住房保障体系建立,使城乡低收入群体享受到了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成果,调整了社会分配结构,体现了社会公平正义。从社会效果看,合党心、顺民意,是一笔赢得拥护的民心账;保民生,促和谐,是一笔维护稳定的政治账。

  挖潜挖内需带动50多个产业获益

  “三棚一草”改造不仅暖民心,合民意,而且极大地拉动了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

  2009年,全省非煤城市棚户区改造完成投资335.1亿元、拆迁面积1095.9万平方米、开工建设面积1837万平方米。据测算,去年非煤矿城市棚户区改造消耗钢材约为83万吨、水泥720万吨、玻璃9亿平方米,用工量1亿个工作日、用工人数50万人,政府每投资1元,带动社会投资7.85元,有力地拉动了建筑、建材、交通运输、金融、餐饮、家电、家具、装饰等上下游50多个相关产业的发展。

  去年,全省共完成泥草房改造22.2万户、1878万平方米、完成投资137亿元。泥草房改造在改善农村住房条件的同时,也拉动了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了农民消费。11家建材商店、6家砖厂、2家钢材商店、4家木材商店在旭日村集体亮相,极大地刺激了村民的消费热情。

  去年全省农村泥草房改造共消耗水泥200万吨、钢材13.3万吨、砂石1360万立方米、玻璃1390万平方米、红砖49.5亿块,直接拉动上游产业投资95.92亿元,刺激下游家电、装修、运输、劳务、餐饮消费5亿多元,在极大程度上优化了农村的产业结构。

  我省地处寒冷地区,农村住房量大面广,推广农村节能建筑潜力巨大,意义深远。在国家没有明确要求的前提下,去年我省农村新建节能住房达到17.76万户,占改造总量的80%。据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有关负责人介绍,农房建设提前指导“禁实”,可节约燃煤35.52万吨,节约资金2亿多元。

  在推广农村节能住房技术的同时,我省积极鼓励和扶持建材生产企业深入农村,为农村建房生产节能建材。通河县、宝清县、林甸县、杜蒙县、五常市、呼玛县等地政府,为建材企业保驾护航,提供政策支持,建起了草板厂、草砖厂、空心砌块厂等农村适用的节能建材企业。目前全省利用农业生产剩余物、稻草等制作保温墙体,利用煤矸石、炉渣等工业废料制作空心墙体,利用外挂苯板和太阳能等节能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开始在我省广大农村“开花结果”。


   目标:农民“小病不出村”,市民“康复在社区”

  农民就医普惠蓝本充分享受基层卫生服务保障

  我省大力加强基层卫生机构基础建设,不断加强硬件建设,仅去年一年,就投入资金13.85亿元,对123个中心乡镇卫生院和29个县级医院、6个地市级中医院、83个城市社区卫生机构,进行改重建,夯实了全省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极大提高了服务能力和水平。新建、改建后的县级医院充分发挥县域医疗龙头作用,做到“大病不出县”;改扩建后的乡镇卫生院要达到能够满足农民一般性的急救、诊断、治疗需求,做到“常见病不出乡”;抓好村卫生室建设,确保农民“小病不出村”;同时一些城市社区卫生机构的建设,也让一些地区实现了百姓“康复在社区”。

  不再“舍近求远” “半小时就医半径”大病不出县

  目前,在我省的许多地方,农民有了“半小时就医半径”。正是我省加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以及广泛推广的“县乡医疗集团化”新举措,让广大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民兄弟,享受到了快捷的医疗服务。

  望奎县城郊乡惠头村村民刘仁发告诉记者:“我得的是冠心病,以前我们都要到县里的医院去看病,重一点就要到哈尔滨去。现在在家门口就能看病,有时卫生院还请县里的医生来出诊,我不用出乡就把病看好了。”

  不必“自己押钱” “新农合”“一证通”就地报销

  农民看病不愁,因为有“新农合”,但有时新农合的报销问题却让参合农民犯愁。一是按照规定,农民得先垫付医疗费,然后再由农合办核算报销,农民讲“看病得先押钱”;再就是农民按照报销程序,有时就得跑县里、跑乡里,无形中增加了就医成本。

  在望奎县,在县乡村三级分别确定了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全面实行新农合“一证通”制度和“窗口服务、全程代办”制度。参合农民凭合作医疗证可在全县范围内自由选择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县内定点医疗机构对就医农民实行“垫付制”,所有门诊、住院患者只需凭合作医疗证和有效身份证件就可进行结算,结算时可直接获得补偿。所有手续在合作医疗专用窗口由定点医疗机构设置专人全程代办,极大地增强了新农合的吸引力。

  2008年,全县农民参合率达到95%。自2007年正式启动新农合以来,望奎县共为20.23万人次核销参合农民门诊和住院药费1965万元,有效地缓解了农民就医压力。

  不愁“预防保健” “健康档案”为农民“护身”

  目前,全省30多个县的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全部拥有预防保健功能。这也让农民享受到了和城里人一样的待遇。

  在海林县,以家庭为单位,建立《家庭健康档案》,实施了农民健康体检。目前共建立档案7.15万份,建档率达82.7%,健康体检12万人次,筛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病人7209人。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农民实行疾病管理6486人,管理率89.9%。由乡村医生采取电话随访、入户走访等方式,对重点患病人群进行医学干预,医学干预3210人,急重症病人护送转诊率100%,提高了农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利用村广播站、村卫生所宣传板普及健康教育,促进农民良好健康生产、生活习惯形成,同时还促进农民健康保健意识的转变。

  如今在海林县无论多么偏远的乡村,什么时候孩子吃糖丸、什么时候接种疫苗,村卫生所都会按时服务,一项不少。新安乡农民王贵宗告诉记者,现在在我们这里,卫生分院里农民都有自己的健康档案。

  为推动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到位,我省卫生管理部门建立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同时,重点改善农村精神卫生、妇幼卫生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提高重大疾病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测预警和处置能力。加强农村健康教育与促进,提高农民健康知识普及率,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责任编辑: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