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法治聚焦
搜 索
父母吵架孩子举刀砍向路人 用“坐牢”报复父母
2010-05-04 08:54:12 来源:生活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黑龙江新闻网讯 3月15日,21岁的绥化来哈尔滨打工青年韩明(化名)手持一把菜刀,疯了一般地冲出自家低矮的煤棚,拦住在此遛狗的妇女张国纯,劈头乱砍起来。一瞬间,他已然把对父母的怨恨和生活的重压,完全发泄到了一个无辜的大婶身上。

  不久,韩明被批捕。

  近日,记者在看守所与韩明对话,并试图多方探究,找到这起“不可思议”案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镜头

  “阿姨,对不起”

  父母吵架他举刀砍向路人

  哈市道里区检察院侦查监督科办案人员向记者介绍了案发背景:当天,在一家房地产中介公司工作的韩明,将暂时没有租房的同事领到家中居住。韩明本是一个孝顺的孩子,家里还有一个姐姐,但他14岁时就从老家出来打工,母亲后来也一直住在哈市。去年10月份,他又把生病的父亲接到哈市,一家三口住在道里区一个居民大院,他的父母也相继找到了清洁工的工作。

  邀请同事来自己家住的时候,韩明并不知道:当天上午,父母因修手机的事儿已经吵了一架,吵得很凶。

  21时许,父母睡下了,韩明和同事这时回到家里。为了给韩明的同事找被子,父亲就让母亲去拿压在箱子底下的备用被子,母亲没动,于是,二人便像点了火一般当场吵了起来。

  因为有同事在场,韩明很激动:“你们能不能给我个面子,别吵行不行。”同事极为尴尬,便对韩明表示,自己还是到附近旅店去住好了。

  完全不理韩明的劝阻,他的父母仍然继续着家常便饭式的争吵,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儿子的自尊心……

  按照韩明的说法,自己的面子已经被丢尽了,以后还怎么在单位混?如果不采取极端方式,他们会罢休吗?他朝父母怒吼道:“这个家是不是就我多余?我坐牢了你们是不是就不吵了?”说完,他拿起菜刀就冲了出去……

  此时,他的父母居然没有任何阻拦。

  在外面,韩明拦住了在此遛狗的妇女张国纯,说了句“阿姨,对不起”,然后举起了手中的刀……


 

  对话

  “我不想在这个家待了”

  他用“坐牢”报复父母

  看似突发的案情,其实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家庭诱因。“实际上,韩明的犯罪与他的家庭有关。”哈市公安局道里分局案件科具体经办此案的张彦龙警官说。

  4月22日,记者与张警官来到哈市道里区看守所,与韩明面对面。

  韩明:从我小时候起,父亲就爱喝酒,每次都喝很多。父母经常吵架,哪怕为了一点小事儿,双方都会动武。在我们农村,父母吵架很常见。我放学回家,经常能看到家里面锅碗瓢盆扔满地……我真是害怕父母吵架,每次听到他们吵架,就感觉神经快崩溃了。

  伤人的理由他说了一遍又一遍:“就想坐牢,不在这个家待了。”

  记者:是不是觉得因为父母的吵架导致你坐牢,有一种报复心理?这样能让你的父母付出代价?

  韩明无语,但点头默认。

  韩明把坐牢当作武器,自己也说不清里面有多少逃避成分。他对于自己犯下的过错表示:“我自己做的事儿自己认账。”

  张警官说,当天砍人后,韩明在附近网吧熬了一夜,第二天,他明知等着他的是警察,仍然回到家中就擒。

  当记者把被害人遭受伤害的照片给他看,并告诉他直到现在他的父母也没去慰问被害人,手机也始终关机时,韩明表现得比较惊愕:“关机了?完了,那是把我放弃了。”随后他流着泪恳请记者转告被害人,“我对不起她,等我出去后,一定去看她。”

  张警官说,从案发到现在,只有韩明的母亲来送过一次衣服。


 

  心结

  想家却不敢回家……

  亲情为何让他如此矛盾

  韩明至今还记得7年前英语老师的一句话:“如果你不会,明天就别来了。”

  那时,他刚刚上初一。

  回家后,他表示不想念书了,父亲说,不念就不念吧,回家放羊。

  “要是我当初念书,现在可能不会在这里。”韩明说。

  不知是否为了逃避父母的争吵,韩明很小就出来打工了,父母并未阻拦,那时,他才14岁。

  韩明说,打工期间父母几乎不过问他的状况,所有问题都自己扛。在他的潜意识中,他不愿回到那个家,即使过年。在外打工7年,除夕都是在哈市过的。

  “我和姐姐比较亲,她有时让我给家里打电话。”韩明说,有时和父亲通电话,父亲会说着说着哭起来,自己心里非常难受,想回家的念头特别强烈。“可一回到家就不是那回事儿了,再也不想回去。”案发前夕,他还和姐姐说起父母吵架的事儿,姐姐还劝他:“父母就那样,管不了别管了。”

  韩明聊起打工期间结识的几个朋友时却特别开心,“那时我在当保安,有一天是我的生日,自己都忘记了,父母也没提及。”韩明说,“当天几个小哥们出去买了饭菜,回来后喊我上楼吃饭,我一看满桌的菜不知原因,他们就一起祝我生日快乐,那时我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这是在家根本体会不到的。”

  提审结束时,张警官说要找机会与他的父母唠唠,韩明却说,“别唠了,唠不明白……”

  特写

  乡村与城市煤棚与高楼

  韩明的梦想与困境……

  在韩明一家所住的大院,居民们虽然并不熟悉韩明,但谈起这个孩子都说“感觉挺懂事儿。”一直到韩明被批捕,人们还不相信,这个有点内向的小伙子犯下了这样一桩伤人案。

  大院的楼房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当时都是“土暖气”,居民取暖靠木柈和煤,每家在院内都建有一间煤棚,这在哈市现在已经不多见。相对于其他的楼房,这个大院楼房的租金要低不少,但即使这样,韩明一家仍然觉得“承受不起”,他们所住的是一处比较大的煤棚。“便宜,每月才200元钱。”韩明说,煤棚高不到2米,屋内只有一铺炕,“因为空间小,觉得很压抑。”直到案发后不久,韩明的父母才搬离此处,不知所终。

  韩明说,在哈尔滨的7年间,他在饭店当过服务员,干过力工,做过保安。事发前的3月9日,才到哈市一家房产经纪公司当销售员。韩明说,他最大的梦想是能在哈市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家,哪怕是一室一厅。但是,现在他的想法已经变了,他说出狱后肯定不在哈市待了,回乡下,也许就没有这么多压力和苦恼了……


 

  尾声

  “失踪”的父亲

  56岁的张国纯出院了,但脸上留下了一个很大的疤痕,因为视神经被砍断,左眼不会动。让张国纯不明白的是,从案发到住院,韩明的父母始终没来看望过她,更别提民事赔偿了。

  案发后,记者曾经联系到了韩明的父亲,他说,因为与妻子吵架,导致儿子触犯法律,两口子后悔极了,妻子总是哭,虽然现在不吵了,但心里总感觉挺别扭。

  记者问,无论是出于道义,还是减轻对儿子的刑罚,都应该去看望伤者,积极赔偿被害人的损失,但为什么没去?他说,没有钱,去不去都是一回事儿。至于为何没有探望儿子,他没有给出理由。

  记者从被害人处了解到,直至现在,始终没有见到韩明的家人,电话也不曾接到,记者也曾不断拨打韩明父亲的电话,但已经关机。

 

  解读

  亲情为何如此之“痛”

  黑龙江省公安厅刑侦总队副总队长邓驰:

  这是典型的激情犯罪。我在中国公安大学学习的时候,就对此类案例比较关注。工作后,又对此类案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激情犯罪,多是由于情绪异常激动而产生行为的异常冲动。激情犯罪嫌疑人90%以上没有犯罪前科,具有案发后十分悔恨的特点。

  本案中,由于韩明的父母经常吵架,长时间的积累在韩明心中留下了阴影,对性格造成负面影响,使其容易走入极端,尤其是在同事面前,感觉自己的自尊心遭到强烈的打击和侮辱,突然间爆发。

  毫无疑问,韩明伤人案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具有社会学意义的“样本”。

  黑龙江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赵瑞政:

  或许是因为韩明的父母,在生活中长期存在矛盾、争吵,在自顾不暇的同时,也许便自然而然地忽略了孤身在外的儿子韩明。这种状态的长时间持续,自然便造成了韩明的不满与压抑。

  但是,血浓于水的亲情,毕竟是不可割裂的。有时候韩明给父亲打电话时,父亲会哭出来,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韩明伤人案,应该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最重要的有两点。

  其一:以韩明的父母为样本,我们应该思考:怎样为人父母,怎样给子女创造一个温暖和谐的生活空间。

  其二:以韩明为样本,我们应该思考,作为一个成年人,如何对自己和家人,如何对社会负责。当感到苦闷、压抑的时候,如何找到适当的渠道调节情绪,迅速回归正常的生活。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