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和平牧场新建住宅小区。东北网记者 邵奇 摄 |
![]() |
和平牧场喷水机对土地进行灌溉。东北网记者 邵奇 摄 |
东北网7月15日讯 题:和平牧场实现垦区跨越大发展
记者 邵奇
和平牧场的人自己编了顺口溜,过去常常吟唱:“住着干打垒,喝着黄水汤,月月不开支,年年闹粮荒。”这个垦区闻名的“国家级”贫困农场,从1960年建场到1997年末,全场累计负债1.16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112%,人均负债一万多元。自20世纪80年代起,牧场职工曾连续十多年没有开过工资,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只能用玉米、绿豆等杂粮和救济的面粉交换。
走进今天的和平牧场,黑龙江农垦总局绥化分局党委书记武经宏说:“和平牧场的基础是最差的,但它的变化是最快的。”牧场场长刘士杰带记者团一行走进了五棵树蒙古族新村,“要说‘和平’最大的变化,这蒙族新村就是个小小缩影。2000年牧场为村子单独建立支部的时候,顶着136万的债务,村里每家都背着几万元的欠款”,场长刘士杰说。
一排排崭新的红瓦砖房,五棵树新村正在修路,静悄悄的。刘士杰告诉记者,这要是在以前,进了村子是一片乱哄哄的景象,一些蒙族汉子天天喝酒,不干活,赚点钱就买酒喝了。你要问现在为什么一进村子就这么静?那是因为蒙族汉子不再喝大酒,这个时间不是在地里干活,就是开着小货车出去赚钱了。
居住环境的变化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是蒙族新村最大的变化。走进李德林家,她的妻子高洪歌说:“1994年嫁过来的时候就后悔了,破房子不成趟,一贫如洗,男人也不顾家。怀孕那阵子,想吃根冰棍儿都得去距离村里8公里的场部才能买到,买回来也化了,生活真是艰难啊。”看看现在居住的砖房,高洪歌想都没想过,屋子里铺了复合地板,电视、冰箱一应俱全,干净整洁的小院里种着果树和蔬菜。高洪歌感慨地说:“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孩子病了,我和孩子他爸赶着马车送孩子去医院,都是土道,下起雨来根本没办法走,这路上的时间就两个小时,当时真是急死了。”
而如今,五棵树新村的通村公路日趋完善。村党委书记常文泉告诉记者,居住环境的改变带动了村民生活方式的转变,村里原来的卫生条件差,都是干打垒的房子,现在看看这小院里收拾的干净利索,街面整洁,村民也变得勤劳了,以前这里的男人是一睁开眼就喝酒,什么都不干,现在是种点地,打点工,有车的再跑点小出租。改变之大,得益于牧场对少数民族的扶持政策。
小小的和平牧场变化是巨大的,转变风沙干旱气候上的劣势,因地制宜,种植旱田作物,如玉米、西瓜、烤烟、杂粮和中草药,发展奶牛经济,实现改草种树和节水灌溉。在灌溉保证下,11万亩耕地预计实现产值2.1亿元,可实现利润6800万元,全场奶牛存栏18414头,奶牛饲养户达1832户,户均饲养奶牛10头。同时,牧场正在进行棚户区改造,建设中的和谐家园有14栋住宅楼,户数678户,建筑面积达53000平米。人们都说,这个国家级的贫困农场目前已经跟上了黑龙江垦区快发展、大发展的前进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