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网8月3日讯 大多数驾驶员都有在等信号灯时遇到沿车流乞讨、发传单、卖东西的情况。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哈市一些无交警执勤机动车道上,经常有一些人利用机动车等信号灯的时候,冲进机动车道乞讨、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发小广告,甚至出现“强买强卖”的“武乞丐”,这些人穿梭于车流之中,完全不顾自身和他人的安全,严重影响哈市城市形象、存在交通安全隐患,而交警、民政等多个部门联合执法对流动乞讨人员进行清理却屡禁不止,而做小买卖、发小广告的更是没有相关的管理部门。针对这种现象,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董鸿扬建议,应联合多部门综合治理,加大执法力度,充分发挥志愿者等社会团体和社区的力量。
要钱的:敲窗乞讨最低1元起
只要具备一身破旧的装扮、加一副可怜兮兮的卖相和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就可以开始“乞讨工作”。在哈市各类街道的信号灯下,经常看到一些职业乞讨者穿梭于车流中。这些乞讨者年龄基本上都在60岁左右(也有少数年轻的残疾人),来自偏远农村。虽然他们来自偏远地带,但是却很“识货”,在乞讨中他们能准确的分辨出哪些是好车,哪些是便宜车。便宜车他们只是一走而过,对于高档轿车是不会放过一丝机会。
7月23日17时,在长江路和红旗大街交口信号灯处。一位年逾50岁的老妇人,身着枣红色帆布衣、蓝布裤子,右手拖着个白碗一瘸一拐地穿梭在车流中。当信号灯变成红灯后,她迅速走到一辆灰色别克车窗前,执着的对着车主作揖,脸上表情痛苦不已,一副欲哭无泪的样子,嘴里还念念有词不停地叨咕着什么。看到车主没有给钱的意思,老妇人立刻做出下跪的态势半蹲在车外,并一手把住倒车镜直至给钱为止。
看到记者一直在观察她,老妇人来到记者的车前,用手敲车窗,皱着眉头说,天太热了,给一元钱买瓶水吧!……记者问:“必须给1元吗?”老妇人指指白碗中的钱说:“都给这些,大热天我们也不容易!”记者表示身上没零钱,让她走开,老人却一直站在车窗旁,用手把住车窗不走。当信号灯转换成绿灯后,老人仍没有松手的意思,令记者无法开车。
长江路与宣化街交口,海城街与木介街交口等多处信号灯处,是众多乞讨者集聚地。在这些信号灯下有拿着抹布、鸡毛掸子给来往车辆扫灰讨要辛苦费的,还有一些残疾人挡住去路讨要“买路钱”的,更有操外地口音的妇女抱着孩子当道具,让孩子伸手向车主讨要钱财,以博取众人同情的。
7月24日14时,在长江路与宣化街信号灯处,记者在此处看到,一名操着河南口音的妇女干脆将孩子放到一辆马自达车车窗上向车主乞讨,大有不给钱就不走的架势,车主无奈顺车窗扔出一元钱。
发广告的:车流中穿梭发小广告在信号灯附近,经常有一些人拿着一沓广告单或名片,挨车发放,有的直接从开着的车窗扔进车内,或把广告夹在车前的雨刷器上。这些广告内容涵盖代开发票、刻章办证、车辆买卖维修、房产广告、学校招生广告、餐饮宣传单代金券等等。
7月22日11时,在和平路与文府街交口,记者所乘坐的出租车已启动,这时一中年女子迅速将一宣传单塞进车窗。司机见状刚要刹车,可该人已闪躲开向像另一辆车走去。记者看到这张宣传单是某文化学校的招生广告。
7月28日早7时45分,在征仪路与保健路交口信号灯处。一位身材苗条、穿着时尚的女子穿梭于车流中。这名女子手中拿着名片大小的哈市某商贸公司的业务联系卡片,徘徊于隔离带附近。等到红灯后,她立即快步走进开始减速的车流中,熟练地将手中名片大小的广告卡扔进车窗内,遇到没有打开车窗的车辆,她便把名片插在一辆辆私家车车窗上。待绿灯亮起时,该女子仍旧在不停地给正在起车的私家车发卡。她向一辆已启动的马自达车内投卡片时,由于该车起车速度快女子险些被车刮倒,着实让人为之捏一把汗。而女子却不以为然,依旧在川流不息的车辆中左闪右躲。
在采访中记者看到,许多司机和市民对这种现象已经司空见惯,接到的广告看都不看,都随手就扔在马路上。多数人都表示,这种发广告形式既不让人认可,广告的内容也不可信,既浪费了纸张又污染了周边环境。
卖东西的:假冒伪劣商品不少在南直路沿线街道交口处,随处可见流动的小商贩在车流中穿梭。7月27日10时,在宣化街和宽城街交口处,记者乘坐一辆出租车时看到,两名男子头戴太阳帽,身背双肩包全副武装,等待着信号灯变换的时刻。信号灯转变后,一名男子手拿红茶、绿茶和矿泉水走在最前面,另一男子身披各种汽车充电器紧随其后。卖水男子边喊边走,“冰镇绿茶3元一瓶、矿泉水1元一瓶”。记者刚要叫住小商贩购买一瓶绿茶,旁边的出租车司机赶紧拦住记者说:“千万别买,绿茶都是假的。这些小贩卖的东西质量都非常不好,充电器什么的用几次就不好使了,有的买来就是坏的。”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些小贩随着季节的更替,随时变换着货品。夏季时,会在机动车道卖一些清凉解暑的饮料、卖证件皮、充电器、锁链等。冬季时这些小商贩就会沿街销售棉方向盘套、坐垫、打火器等应季产品。在销售中,小贩们经常在绿灯亮时来不及退回绿化带,机动车就已经启动,从他们身边行驶过去,场景惊心动魄。
做展示的:宣传产品不花钱发广告需要雇人,无形中加大了宣传成本。于是一些聪明商家想到了将商品摆在信号灯附近的路段上宣传。
记者在爱建路安发桥桥头处看到,八桶某品牌油漆赫然摆放在桥头边。路边一干零活的小工告诉记者,这些油漆桶每天都摆在这里。因为此路段是爱建路与安国街交口信号灯减速必经路,当信号灯变成红灯时,车流会一直停留在油漆桶附近。途径此路段的车辆都会经过这些油漆桶,“其实就是做广告,还不花钱”小工告诉记者。
“流动市场”让市民头痛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哈尔滨市民,市民均反映对这种在机动车道散发广告和乞讨等行为有损城市形象。私家车主尹先生说,到信号灯附近还没等停稳车,经常会突然窜出一些老人或者抱着孩子的乞丐,吓得他手忙脚乱,好几次都差点出事故。“要钱是小事,关键是他们在车流里穿梭,实在太危险了!”据尹先生介绍,他和同事前不久在道里区还曾经遭遇过膀大腰圆的“武”乞丐,拿着脏兮兮的抹布在红灯的时候擦车,然后就伸手要钱,不给钱就站在车前不走,直接影响了交通。“由于这些人,稍短的信号灯都过不了5辆车。”尹先生说。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很多私家车主都在车里准备一些零钱,随时给乞讨人当做买路钱。而且这些小商贩和乞讨者、发单员严重影响车辆的有效通行时间,存在交通安全隐患。出租车司机田先生说,“我在等信号灯时看到这些发广告的就打怵,这些人像没头苍蝇似的乱窜。一旦出事,责任怎么算啊?”
不仅影响交通安全,还污染了机动车道周边路段的卫生环境。在采访中,记者经常看到小广告、宣传单散落在地上。征仪路上的一位环卫工人张大姐告诉记者,她每天都会从机动车道上扫起很多广告单,清理这些散落的广告单需要耗费很长时间。“赶上刮风天,丢弃的广告单就刮得满街都是;碰上雨雪天气就更糟糕,广告单会粘在马路上,很难清理。”
针对这种现象,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董鸿扬告诉记者,这些流动小商贩和乞讨人员严重影响了哈尔滨的城市形象,以及城市的美誉度和信誉度,对于哈尔滨创建文明城市造成负面影响。这是一个久禁不止的社会现象,不是一个单一行政部门能制止的。应联合交警、城管、民政、工商等各部门综合治理,加大执法力度。同时要充分发挥志愿者等社会团体和社区的力量协助管理,加大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力度。
“流动市场”没人管据哈市交警部门介绍,在机动车道上乞讨、发广告、兜售商品的现象,在哈尔滨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市民和司机都反映强烈。严重影响哈市的城市形象,而且也影响道路交通安全。哈市市区内共有460余处信号灯,大约40%的路段没有固定警力出勤。交通部门也曾加大执法力度对这些流动人员进行清理,但这些流动的商贩和乞讨者经常出现在车流量较大的无警力地段,最让人头痛的就是那些职业流动乞讨者,交警部门曾联合民政部门对他们进行劝阻和遣返,但是效果不明显。
哈尔滨市民政局救助管理站的张站长介绍,这些流动的乞讨人员多来自甘肃、河南、安徽、山东等地,他们经常联合哈市政执法局、哈市公安局治安支队对这些流动乞讨人员进行清理。但这些乞讨人员只要看到执法人员,就会马上离开,而执法人员刚一离开,他们又返回现场,很难清理。
而哈尔滨市行政执法局的工作人员也表示,对于这些在机动车道上流动的商贩和乞讨人员,执法局没有执法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