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8月10日讯 9日,在哈尔滨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哈尔滨市委发布《中共哈尔滨市委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实施意见》(讨论稿),《意见》对涉及哈尔滨市的就业、住房、休闲体育文化、医疗卫生、旅游和社会保障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十大问题,提出未来三年的发展规划,三年后哈市居民收入明显提高、生活幸福指数明显提升,并把哈尔滨建设成为城市富有活力、人民幸福安康、社会文明和谐的现代大都市。
居民收入涨涨涨
就业人数增增增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度提升,实现在同类城市中晋位升级。
《意见》指出,哈尔滨未来三年实现劳动人口充分就业,让更多人能够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结合实施“北跃、南拓、中兴、强县”的发展战略,通过实施基础设施大项目建设,扶持优势和新兴产业及有利于充分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新增大批新的就业领域和岗位;加快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新增企业1500个,安置就业15万人;落实国家级创业型城市的各项政策措施,鼓励城乡居民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三年实现新增创业企业3万户,新增个体户10万户,带动就业15万人。三年内总体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0万人以上,到2012年全市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大学毕业生直接就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农民工稳定就业问题得到明显解决。
建立工资正常增长的机制,使已就业人员大幅度提高收入水平。研究制定《企业职工工资集体协商条例》,建立企业工资支付备案制度和企业拖欠工资基金,实现一线劳动者收入提高幅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建立最低工资调整机制,年均增幅与全市人均收入保持平衡。
到2012年底。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在同类城市中实现晋位。落实各项支农民惠农政策,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现代农业,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加大扶贫开发力充,三年内使9.1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2012年,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51%以上。
穷人有了保障房
冬季住上暖屋子
对绕城高速公路以内现在1134万平方米棚户区进行改造,20余万户棚户区居民住上新房,低收入家庭都能住上保障性住房。
哈尔滨未来三年将把棚户区改造范围拓展至绕城高速公路以内,改造总面积1134万平方米,直接受益20余万户。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与供给,全市保障房建设量要达到住宅建设总量的20%以上,逐步扩大经济适用住房保障范围,建设经适房300万平方米,廉租住房25万平方米、公租房20万平方米,解决6万户左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加快群力、哈西、松北等新区开发建设,新建65个居住小区,提供商品住房2237.6平方米。
从政策上鼓励和引导群众自主性购房,控制房价过快上涨。扩大集中建设农民居住区和“农村公屋”、“农村公寓”等农民住房保障试点范围,改造农村泥草房4万户,新建农房340万平方米,建设30个示范村。推行“大物业”管理体制,建立区物业办、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三级物业管理体系,实现物业管理服务全覆盖。加快集中供热建设和陈旧管网改造,确保冬季室温达到18℃以上,供热质量达标率达到98%,保证全市居民冬季住上暖屋子。
身边就有文化馆
处处都是娱乐圈
增加大型文化设施,构建15分钟娱乐健身和生活服务圈,为群众提供就地、就近、方便的日常生活和文化娱乐健身条件。
今后将总投资119亿元,建设占地106平方公里的以哈尔滨大剧院为主体,包括群众文化艺术宫、美术馆、博物馆、规划展馆的“一主四辅”文化中心,建设动漫产业基地、文化产业示范区、广播影视产业园、出版印刷产业园、民俗艺术产业园,建设哈尔滨音乐厅、冰雪文化旅游常态性演出剧场、哈师大文化艺术园。构建遍布城乡的群众文化网络,区县(市)重点建设区域艺术馆、文化馆,30%面积达到1500平方米以上;实现城市街道和乡镇有综合文化站、社区和村有综合文化室,设立50个社区图书分馆,每个行政村有一个农家书屋。
办好哈夏音乐会,提高演出水平和群众参与度。每年举办千余场群众文艺演出,宣传推广“音乐之都”、常态性冰上演出、模特产业等文化品牌。实施物联网基础平台建设项目,推进“三网”融合,实现90%家庭电视数字化、70%家庭电视双向化、20%家庭电视高清化。
建设松北奥体中心、市万人体育馆等体育场馆,每年安装健身路径不低于1000件(套),推进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提升社区建设标准,建设一批标准化1000平方米以上的中心社区,新建小区的社区公益房达到每百房20平方米,建立以街道综合事务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卫生服务中心为骨干,社区服务工作站为基础的社区服务网络,形成0.5公里辐射半径的1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农村社区建设覆盖率达到80%,每个社区力争建成面积300平方米以上的村级社区综合服务站和1000平方米以上的室外活动广场。推进区域性商圈和批发市场体系建设,完善社区商服网络;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商贸农家店乡村覆盖率达到100%,加强青少年和妇女儿童活动培训场所建设,提供更好的培训活动场所空间。
学生拿到助学金
因贫失学成历史
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培养造就10万名实用型技能人才。
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推进农村地区集中办学,为农村学生建寄宿制学校30所,每个县(市)至少建设1所市级以上示范性高中。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投资7.6亿元,新翻、扩建和改造中小学校40所,加快薄弱学校改造步伐。在松北、利民、群力等新区建设一批高标准学校。继续实行重点高中配额招生制度、适当调整配额招生比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扩大职教招生规模,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达到10万人,教育职普比例大体均衡。建设国家职业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与创业实训基地,建设平房职业教育集中区,建设9个专业性实训基地。
按小学生每生每年500元,初中每生每年750元标准,对农村寄宿生给予生活补助;按小学每生每年100元、中学每生每年200元标准,为家庭贫困的农民工子女发放助学金;按照每生每年200元、盲生购买学习用具每生每年400元标准,为城区特殊教育学生发放补助生活费;按每生每年1500元标准,为中职学校学生发放助学金,确保困难家庭学生不“因贫失学”,农民工和其他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城市居民子女享受平等受教育权利。
医疗条件更完善
群众看病不再难
为群众提供完备的优质医疗条件,群众得病有保障、看病更方便、治病少花钱。
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服务体系,城区实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覆盖,农村实现县(市)、乡镇、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健全,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实施规范化管理,达到基础设施完备、人才队伍齐全、信息管理规范。投资42亿元,新、扩建10所三甲医院,增设床位8300张。高标准搞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取得经验后加快推进全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医疗质量和管理水平。
为人民群众提供满意的医疗服务。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在政府办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实行基本药物零利润销售。提高困难企业职工、民营企业员工、个体劳动者医疗保险参保率,实现应保尽保;将门诊常见病医疗费纳入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逐步提高参保人员住院和门诊大病报销比例;新农合补助标准提高到人均120元,最高支付限额达到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推进市、区、县(市)之间医疗保险关系转移和异地就医结算,建立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三项制度衔接机制,使各类参保人员身份转换时能够及时享受医疗保障。增强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能力,县乡计生服务站覆盖率达到93.4%,“龙江幸福宝项目”受益家庭达到20万户以上,为120万名已婚育龄妇女进行生殖健康免费检查。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农村自来水受益率达到80%以上,新建卫生厕所4.5万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