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8月11日讯 近些年,哈尔滨市通过棚户区改造新建设了多个小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住房紧张的问题。但是业内人士指出,由于规划和监管不到位,造成三成新建楼房容积过密、建设质量差、配套设施不全、物业弃管,20年之内这些房子将成为城市新“棚户区”。
新小区堪比“棚户区”
在哈尔滨市香坊木材厂附近有一片小区,该小区有近40栋楼房,算是一个较大规模的小区了。在该小区C区居住的郭先生说起这个小区满腹牢骚。“这个小区是2005年入户的,进户时煤气、有线电视都没有;小区居民喝的是浑浊的地下水,水井紧邻臭气熏天的信义沟。”郭先生说,小区至今还在用临时电,房屋的产权证也迟迟办不下来。
记者在C区5号楼和3号楼看到,这两栋楼外墙的墙皮大片脱落。“刚入住的时候,就有墙皮鼓包,到现在为止几乎所有楼的外墙皮都出现过脱落的现象。”该小区一位居民说,这个小区很多房屋都漏雨,9号楼的2单元自入住就漏雨,从阁楼一直漏到3楼,“这里虽然是楼房,但是和棚户区差不多,一下雨就得‘抗洪’。”
记者在这个小区的C区和D区看到,一楼的防盗门多数都敞着,市民进进出出,门形同虚设。“这个小区有超过一半的防盗门损坏,至今无人维修。”居民杨女士说,更让人受不了的是这个小区的物业管理是开放的,附近有很多外来闲散人员,下夜班回来没有一点安全感。
地处木材北街的某小区刚入户四五年,但是小区内已脏乱不堪,而且至今办不了产权。道外区南棵绿荫小区不仅小区环境差,垃圾遍地,很多一楼都“窗改门”,影响楼房的安全。
公滨路上的公滨城市花园小区不仅没有花园,甚至连花草都鲜见,小区道路也是坑坑洼洼。虽然入住只有六七年时间,但是看上去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房屋。
小产权房和经适房
成“重灾区”
在哈尔滨近几年新建的房屋当中,问题最多的是小产权房和经济适用住房,这些房屋将最先成为“棚户区”。对于,哈尔滨市一位政协委员做了大量的调查。
“虽然哈尔滨市多次下大力度对违法建设小产权房项目停工、查封、处罚、拆除,但是目前仍有大量的小产权房存在。”这位政协委员说,去年,哈尔滨市房地产管理部门曾对违法建设的小产权房进行过调查,发现小产权房100多栋。这些房屋根本没有规划,建筑质量也脱离监管,质量无法保证,更谈不上配套设施。
除了小产权房外,这几年哈尔滨建设的回迁房和经适房的质量、外观、朝向和格局都是最差的,地点也大多都在旮旯胡同,很多房屋都挡光。这位政协委员指出,最严重的经适房竟然盖成了筒子楼,一条大走廊两侧住七八户人家。“名义上是楼房,其实和棚户区没啥区别。”
同时,这位政协委员指出近几年新建小区的容积率绝大多数都有问题。“规划的是一个数字,而实际建设的又是一个数字。开发商为了多卖楼赚钱,就多建楼,楼和楼之间的距离近了,绿地少了,楼层数量也节节攀升。”这位政协委员说,有关部门来检查,罚款了事,罚款也是晴天点水式的,开发商根本不在乎,“因为赚的多罚的少。”
火柴盒楼房将成
新“棚户区”
除了这几年新建的房屋外,哈尔滨市城区还有很多“火柴盒”式的老楼,这些房屋虽然是楼房,但是这些楼房间距过密、环境差。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百姓对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在未来几年这些楼房将成为新的“棚户区”,大多会被列入改造对象。
上世纪70年代到本世纪初,哈尔滨市分两个阶段对棚户区进行了改造,目的是解决百姓的居住问题。1978年至1990年是第一阶段,以三十六棚、十八拐为代表,建起来的楼房多为火柴盒类型,只能够满足人们居住需要;1991年至2001年为第二阶段,以安字片、地德里、大方里等为代表的大量居民小区都是在这一阶段建成的,这些小区虽然初具规模,但是大多是平板楼,配套设施不全,地下室漏水严重。
“以‘安字片’为例,建设时基本没什么规划,盖楼的主要目的是解决百姓住房紧张的问题,把原来的棚户区拆了,盖起了密密麻麻的‘火柴盒’式楼房,间距密、绿地少。”哈尔滨市一位政协委员表示,要想改变居民的居住环境,只能进行拆迁改造。“‘安字片’是道理的核心区,离中央大街很近,开发潜力巨大,如果哪个开发商看好了那块地,就会拆迁盖起高楼。”
3成楼房将成城市
新“棚户区”
“因为规划不合理、建筑质量差、配套设施不全以及物业管理不到位,在20年之内哈尔滨将有3成楼房成为城市新的‘棚户区’。”一位参与过哈市住房改造的业内人士斩钉截铁地对记者说。
这位业内人士说,有些房地产企业卖完楼就把资金抽走,留下带有“后遗症”的房屋,因为房屋本身有问题,物业公司最终也会弃管,小区也成了“历史遗留问题”,用不了多少年就得列入棚户区改造范围,“一般房屋的使用寿命是50年,而这些房屋根本用不了那么多年。”
业内人士建议土地、建设和房产部门应该加强监管,确保房屋建设质量,同时做好物业管理,防止更多的楼房变成新的“楼房棚户区”,尤其应该对小产权房和经济适用房的监管力度。□记者赵政府文/摄外墙皮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