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海林市旅游资源丰富。资料图
![]() |
雪乡——海林。资料图
东北网9月15日讯(孙浩天 金海龙 记者 顾硕) 牡丹江大学实训基地的全面启动、互通区广场和人民广场成为城市新景观、老城区改造基本完成、创建国家园林城的前期工作圆满结束……2010年,素有“林海雪原”之称的海林市,新老城区建设强劲崛起,城市规模扩张、城市功能提升、人居环境优化的速度之快,让人惊叹、令人自豪。几年来,通过大力实施园区和城市建设“双升级”战略,海林城市面貌和园区建设一年一大步,走上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以今年六月成功晋升国家级开发区为标志,海林市对外开放的层次水平和综合承载力进入了新阶段。以抗肿瘤制药、金意达数控板、电网故障定位仪、牡丹江大学实训基地等一批高科技、智力型项目启动建设为标志,海林市项目的数量、体量、质量、结构跃上了新台阶。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海林市各级按照“打造活力宜居和谐幸福的北方生态文明城”的总体要求,大力度推进城市与园区建设,区域竞争优势得到进一步凸现。
沿301国道驶进海林市境内,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高坡上那块“海林经济开发区”的巨型广告牌。再往前行,海林城区北侧的一处处火热的施工现场、一个个现代化企业不仅拉开海林城市的骨架,也在加快城市提档升级的脚步。
自2002年初创时的蹒跚起步,在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和从弱到强的过程后,海林经济开发区羽翼渐丰,如今入驻项目已达59个,引资总额41亿元,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中小企业国际园,入选江浙企业家投资中国首选开发区和全国十大诚信开发区。
在将国家级“金字招牌”揽入怀中后,今年七月,围绕“国家级开发区”的定位,海林市适时提出要加快在园区建设上的提档升级,迅速与“国家级”标准和要求全方位对接。
对接是一种升级,在这个升级的过程中,海林经济开发区的升级思路也逐渐清晰:那就是建设“产业特色型、生态花园型、实力效益型”的“三型”开发区。产业特色型,就是加快构筑“高端、高质、高新”的产业基地;生态花园型就是打造低碳生态型、循环创新型工业园区和城市新区;实力效益型就是严把土地指标、环境容量、财政贡献三关。这样“三型”园区的实质不言自明:让开发区提速、提质和提效。
按照2010年7月海林市委四届11次全会提出的“乘势而上提档升级”的总体要求,对于承载海林的梦想与荣耀的开发区,海林人自然赋予他更多的内涵。
在定位对接上,海林的发展思路是: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科技创新为手段,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实施“大区域谋划、大产业构建、大集团引进、大项目支撑”战略,加快实现“产业发展集群化、集群发展园区化”。也就是说,今后招商引资首先一条是要大,企业能带动形成产业集群;其次是要形成产业链条,能相互吃配;第三是形成拉动效应,让更多的同行业入驻。
在此基础上,海林加大了在规划、功能、政策和机制上的对接力度。首先在规划上与上海雅门等专业设计机构的战略合作渐入佳境,启动了园区二期总体规划和产业定位、基础配套、中央商务区等专项规划,使园区规划面积放大到50平方公里。在功能上全力推进物流办公楼等基础设施建设,实质性启动内陆港,深化与台升国际、意大利托斯卡纳大区战略合作,启动中央商务区,建设“蓝领公寓”,带动商服、教育、医疗等配套设施加快发展,推动新老城区加快融合。同时提高中小企业入驻门槛,实现由“引资”向“选资”转变。在政策上积极探索实行“封闭管理、独立运行”的模式,进一步简政放权,建立精简、统一、高效的管理机制,营造更具竞争力的亲商服务环境。
在量的积累上达到一个质的飞跃,这是海林经济开发区得到“国字号”招牌后的“二次创业”,也是海林市全面提档升级的必然选择。随着升级速度的不断加快,海林开发区正逐渐放大“国字号”品牌效应。
海林经济开发区和新城区建设日新月异,同样,在海林的老城区也呈现出一派城市基础设施和重点市政工程大干快上的良好态势。英雄街、新华街等街道的改造进行得如火如荼,“斗银河中段景观带改造工程”正在抓紧施工,街道两旁和节点绿化工作仍在“精雕细琢”,不少临街建筑也在进行外墙改造装饰,林海路正在进行地下商业街建设……
新老城区内,大产业、大项目加速布局,一批重点城市建设项目强力推进,一些棚改项目实现了当年动迁、当年建设、当年封顶,奏响了高标准、大手笔、快建设的交响曲。
城市建设不仅加速了海林市城市面貌、城市品位的提档升级,也有力的推动了该市“国家园林城、全国文明城、国家卫生城、全国环保模范城、全国平安县”五城同创工作,有效地提升了百姓的幸福指数。
出租车司机恒师傅告诉记者:“如今在穿行在海林的大街小巷,车开出1000米还看不到建设工地,走出500米找不着一个广场公园已经是一件难事了。”
如今的海林已经大手笔拉开城市骨架,并显现出独具特色的“海林速度”。“海林速度”也在前不久召开的省政府推进小城镇建设海林现场会上成为焦点,给与会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海林速度”说到底就是大干实干快干真干。在距离年底还有五个月的时间里,该市又进一步提出当前的许多工作实际有效时间只有“百日”,各乡镇、各部门要抓住当前有效的施工期,大力发扬“五加二”、“白加黑”的精神,抢时间、拼进度,争分夺秒快推进、快落实。各项工程都要以“两节”即(国庆节和市民节)为时间节点,体现出超常规、快节奏,确保高质量完成。
在斗银河中段景观带改造工程现场,记者注意到,尽管头顶骄阳似火,脚下热浪袭人,但工人们仍头顶烈日,挥汗如雨加紧施工。建设者吕正东道出了他的心声:为了工程保进度、高标准推进,目前,不仅是施工人员,就连监理人员在内也要分成白天、夜里两班倒。”
“黑天当成白天干,雨天当成晴天干。”已经成每一个项目建设工地的工作常态。在棚户区改造的幸福三区的施工现场,记者了解到,有170多名工人各司其职、轮流上岗,以每周一层楼的速度加紧建设。
按照年初的计划,海林市今年在市政建设上投资了9000万元。据悉,其中友谊桥建设、人民广场二期工程绿化及长廊彩绘等配套工程、子荣街景观大道建设和多条主次干道的改造工程正在有序推进,一个个施工现场已然把海林变成了一个“大工地”。
在抓好城建重点工程的同时,海林市普通百姓的居住环境也有明显改观。当前,棚户区是海林市最大的民生工程,今年海林市共落实棚户区改造项目19个,总投资近32亿元,总建筑面积156万平方米。
与此同时,海林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取得阶段性成果,已完成公园、广场、街头、环城山、沿河景观带和园林式小区等绿化面积193公顷,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6%,绿地率34.5%,人均公共绿地占有量达到12平方米。按照创建国家园林城验收工作安排,9月中旬省建设厅代表国家来到海林市进行了初检,并对海林在创建园林城工作上给予了高度评价。据悉,明年5月将上报建设部申请国家验收。
一个个大干快上的场面诠释了“林海雪原”的迅速崛起的缘由,而随着升级速度的不断加快,海林人也将书写一个个“海林速度”的美丽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