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0月17日讯 “孩子!如今,我的脚站也站不稳,走也走不动了,所以,请你紧紧地握着我的手,陪着我,慢慢的,就像当年,我陪着你一步一步地走……”近来,这样一首诗在网络上广为流传,据说来自于一家养老院的墙报。记者近日从哈尔滨市多家医院了解到,近年来,老年人精神类疾病患者明显增多,其中比例最大的就是老年抑郁症。由于很多儿女疏于和老人沟通,一些老人虽然衣食无忧却往往在孤独中度日,长此以往便会出现抑郁症状。据相关统计数字显示:黑龙江省有精神病患者32万人,其中老年人群患精神疾病率达19.7%,这些人中绝大部分人患的是抑郁症。也就是说,全省有6万多老年性抑郁症患者。当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当绝大多数家庭为养老提供物质条件已经不是问题,对老人进行“精神赡养”正日益凸显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
又一年重阳老年节,儿女们都揣测着家里老人的心思,琢磨着买什么样的礼物能让老人乐呵乐呵。但老人们稀罕的却是“能经常和孩子说说话”、“能多听他们说说社会上的新鲜事”,甚至有些老人对过这个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很是抵触,原因是过节团聚之后孩子们散去的心理落差有些难以承受。
对于更多的老年人来说,物质养老已经不再成为问题,精神上的依托、心理上的慰藉才是最迫在眉睫的需要。“精神赡养”成为新的社会课题,摆在老年人口日益增多的中国社会面前。
40年后,三四个人中就有一个老人
根据《2009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6714亿,占总人口的12.5%。到本世纪中叶,中国人口的1/3将是老年人。10年来,我国老年人口增长5000万,现正以年均近1000万人的增幅“跑步前进”。预计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到2050年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届时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37亿,约占总人口30%以上,也就是说,三四个人中就有一位老人。
据哈尔滨市民政局最新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哈尔滨市60岁以上老人有122.4万,占全市户籍人口的12.4%;80岁以上老年人有16.4万人,占老年人口数量的13.6%;空巢老人达53.9万人,占老年人口数量的47.8%;部分丧失和完全丧失自理能力的老人有20.9万人,占老年人口数量的17.3%。据测算,哈尔滨市老年人正在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这意味着,每年都会新增老人近4万,哈尔滨市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庞大的老年人比例仍在日益增长,老年人的问题已经不仅仅是老年人自己的问题,而成为整个社会的命题。随着老龄化问题加剧,老年人养老问题不容忽视。老年人的健康不只是养老机构和养老措施能够解决的,老年人需要健康的生活,也需要健康的心理。老年人的心理机能状况是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反映,积极而充实的精神文化生活对心理健康起促进作用。研究发现适合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且内容充实的文化生活有利于老人的心理健康。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到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人的“精神赡养”将成为养生保健的新热点。
近几年,老年抑郁患者明显增多
儿子在澳大利亚定居,几次要接62岁的曲大爷去国外生活,老人一直不同意。“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老了老了更离不开家,不去遭那洋罪。”没办法,儿子将独居的他安置在一个条件不错的老年公寓。入夏以来,曲大爷话越来越少,经常一个人坐在床上发呆,还经常自言自语:“老了,没啥用了。”前几天,他得了重感冒,同伴们给他送药他却一概拒绝:“不吃,啥用没有的人,别浪费药了。”老年公寓工作人员和曲大爷儿子取得了联系,曲大爷儿子火速从国外赶回来带着老人去看病,但查了半天都没什么问题,最后确诊是“老年抑郁症”。医生对曲大爷儿子嘱咐:“不用吃药,多陪陪老人,多和老人沟通。”
记者从我市多家医院了解到,近年来,老人精神类疾病明显增多,其中比例最大的就是老年抑郁症。由于很多儿女疏于和老人沟通,一些老人虽然衣食无忧却往往在孤独中度日,时间一长,渐渐出现抑郁症状。对老人的忽视以及老人本身性格的原因,所以能够及时发现老人出现抑郁的并不多,往往是已经比较严重才来医院就医。
据相关统计:我省有精神病患者32万人,其中老年人群患精神疾病率达19.7%,这些人中绝大部分人患的是抑郁症。也就是说,全省有6万多老年性抑郁症患者。医生指出,无人陪伴、无人沟通、没有渠道了解社会,这是老年抑郁的致病原因之一。
流动大,空巢老人最易“空心”
第一代独生子女进入而立之年,大部分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进入老年,“空巢”家庭大范围出现。全国老龄办2008年发布的《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指出,今后空巢现象将更加普遍,空巢期也将明显延长。与发达国家独居及夫妇空巢户高达百分之七八十的比例相比,我国老年人空巢比例持续增加的趋势将不可逆转。
目前,我市空巢老人达53.9万人,占老年人口数量的47.8%。全国老龄办副主任吴玉韶指出:“空巢老人的主要问题是空心。对于城市、农村较富裕地区的老人来说,他们最主要的需求是精神慰藉服务。”所有老人都需要精神慰藉,空巢老人可能更加明显一点。这是一个社会问题,应该由政府、社会、家庭来共同解决,不是哪一种单独的力量能解决的。
“空巢老人”的逐年增加加剧了养老的压力,他们与子女不在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常年一个人生活,孤独寂寞,安全难有保障,病重无人知晓,这些空巢老人的养老成为重中之重。随着医疗保险、社会保险的完善,孤独寂寞是他们最难以承受的压力。
采访中,一些社会学学者指出,目前,可供老年人丰富文化精神生活的方式、场所少之又少,这也可以从一个侧面解释为什么各地的麻将馆里老年人最多的现象。
上法庭,由“精神抚慰”引发的赡养案增加
精神抚慰成为引发赡养案件的新“引线”,而且该类案件正在增加。物质生活有了保障,精神上的寂寞孤独更让老人们终日难挨,于是,有老人把一年到头都不肯露一次面的儿女们告上了法庭。
法律人士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远离父母,独立生活,平时无暇顾及年老的父母,空巢老人在农村不再少见。当老人们的些许企盼一次次落空、当风烛残年再难抵挡那时时袭来的寥落惆怅时,孤独寂寞之手便将父母、儿女同时推向原告席和被告席。
有媒体报道:一位老太把儿子告上法庭,诉状说,同村住的儿子,居然一年到头也不进家门看看自己的老妈。老太太上法庭一来要讨个说法,二来请法官说服她的儿子来看看他。法官攻心为先,未开庭先放出风来,要拿这个案子做个典型,上电视,看看谁还这样冷落自己的爹妈。结果还没开庭,老太太就跑来撤诉了———儿子主动上门去看妈了。
也有案例显示,某村经过旧村改造,所有村民都住上了楼房。这本是一件让村民开心的好事,可就在大家高兴之时,村中一位老人却因此提起诉讼,要求离开住楼房的大儿子家,而到另一个村住平房的小儿子家养老。原因是住楼房老人上下楼不方便,鸽子窝式的房间阻碍了他和街坊们聊天,太憋闷,受不了。法庭经过审理,判决支持了老人的诉求。法官解释说:“在老人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法官考虑更多的是,要让老人在心理上感到温暖,精神上得到慰藉。”
一些法律人士认为,目前针对精神赡养问题,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有关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的条款,界定较为宽泛,现实中不好操作。物质、数额好定,而对精神上的照顾、慰藉不好界定。在国外,有的国家明确规定子女要住在距离老年父母家多少公里范围内,规定了要多长时间内看望父母一次,否则,就属于虐待老人的违法行为。这种法律的明确规定,使法庭在审理赡养案件时很好操作。而目前在我国,精神赡养方面的法规还几乎处于空白,这使法庭在审理类似案件时,无法可依,无从处理,于是法官们只好给当事人讲讲道理,而没有法律的强制约束力。
新举措,志愿者陪老人聊天读报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谁家都有老人,如何让老人老而不孤?我市南岗老年志愿者协会和部分青年志愿者在全市率先推出了“精神助老”服务模式,他们陪老人聊天、为老人读报读书、定期与老人沟通,并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心理问题。志愿者们在服务中发现,我市一些朝鲜族老年人家里的孩子大多外出打工,子女长期不在身边的生活比较孤独。由于上了年纪,眼睛也花,看不了报纸,但是还非常关心国家大事和时事新闻。华能医药公司的青年志愿者姜成果、王彩云、孟凡旭等人得知这一情况后就又增加了一项新的志愿服务内容,坚持每周轮流为一些眼花的朝鲜族老年人读报。在他们的组织下,各区的朝鲜族老年人都成立了读报组,每周轮流到道里区安升街的朝鲜族文化馆听志愿者们读报,了解哈尔滨的最新变化和国内外新闻,并互相交流。此举已经使哈市千余名朝鲜族老人受益。
如今,姜成果、王彩云、孟凡旭等志愿者每天早晨都买一份《哈尔滨日报》、《新晚报》,从中筛选出哈市的主要新闻和国内、国际新闻中的重大事件,准备在白天活动期间为老人们读报。老人们了解了我市的主要新闻和时事新闻后也都异常兴奋,愿意和志愿者们进行交流。
得知近日哈市今年的路桥建设工程相继竣工通车的消息后,志愿者姜成果在第一时间把这个喜讯在读报过程中传达到了听报老人们的群体中,大家都非常高兴,表示要尽早到松浦大桥、文昌高架桥等地去看一看,亲身感受一下哈尔滨交通环境的新变化和路桥建设给市民带来的诸多便利。
据一份调查显示,2005年至2008年老年上网的用户最为集中。老年人往往与家人共用电脑,少部分自己配置了新电脑。老年人网友主要是浏览新闻、查找感兴趣的信息。20%的老年用户表示会使用网络玩游戏、看电影、电视或与朋友家人聊天,也有少部分人上网炒股或购物。但很多老人都有“不会装软件”、“电脑故障不会处理”等困惑,为此,目前一些志愿者们干脆将辅导老年人学习使用电脑、上网作为志愿服务的内容,非常受老人欢迎。
“当代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强烈,解决好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是一个深层次话题。”采访中,社会学学者认为,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实行的居家养老,所提供的服务多数还限于生活照料层面,很少能给予老人精神慰藉。而在一个长寿社会,除了解决好老年人的养老、医疗、生活照料和文化生活等基本需要外,还要满足他们参与社会的需要。促使老人们通过积极有益的活动交往,实现精神的愉悦和满足,重建自身的价值追求和社会角色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