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科教·就业  >  科教
搜 索
黑龙江4名科考队员将赴南极考察 昆仑站最低气温-82.3℃
2010-10-21 09:47:27 来源:东北网-新晚报  作者:李俊杰 任清海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资料片

资料片

  东北网10月21日讯 我国第27次南极科考队将于下月初起程,黑龙江测绘局4名队员将随队前往南极。日前,中国第27次南极科考协调会在京举行。据参加会议的黑龙江测绘局极地工程测绘中心主任吴文会透露,今后,我国除通过每年1次的南极科考获得南极各项数据外,还将通过卫星遥感技术,观测南极大气、地表、海洋环境等数据变化。

  3名队员去中山站1人赴长城站

  据介绍,参加第27次南极科考的黑龙江省4名队员中娄权力、朱李忠和陈迎浚3人去往南极中山站,而姚正明则前往南极长城站,他们将负责卫星遥感技术长城站、中山站现场数据采集、试验和验证等工作,该项工作计划在2011年完成。目前,各种设备的调试、安装及材料的准备已经全部结束。

  昆仑站未来将成“越冬站”

  据了解,我国昆仑站的建设目标是成为一个“越冬站”,使我国南极考察队员能以昆仑站为依托,在高寒缺氧、极端恶劣的南极内陆冰盖最高区域,常年开展冰川学、天文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大气科学、空间物理学等领域的科学研究。为此,我国今后将大力加强昆仑站自身保障条件建设,在站区的生活设施、通信、发电、供暖、氧气应急供应、医疗保障等条件能保证人类生存时,方才考虑派遣队员越冬。同时,我国还计划组建一支内陆车队和飞机应急救援体系,在中山站建立车队和飞机的伺服保障系统,保证昆仑站的日常补给,以及越冬人员在极夜紧急撤离时具备各种生命保障条件。


 

  数据采集后可在国内进行观测

  吴文会介绍说,随着我国遥感卫星的发射成功,使遥感技术理论与技术应用迅速发展,南极科考也进入了一个崭新时代。据介绍,卫星遥感是用电磁波与地球大气、地表、海洋环境相互作用的散射与辐射来进行南极观测。通过南极现场科考和卫星遥感获取各种数据和信息,人类对南极的了解将更加深入,目前,我国卫星遥感与对地观测技术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各项数据采集完成后,科研人员就可以坐在哈尔滨的办公室里对南极进行观测”。吴文会说。

  据悉,中国第27次南极科学考察科考队将于11月5日从上海起程,在深圳停留2天,装载直升飞机,并参加深圳市政府举行的欢送仪式。11日由深圳盐田港出发奔赴南极,11月22日到达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进行补给,12月7日到达中山站进行卸货,随之开展科学考察作业。科考队将于2011年3月1日撤离中山站,预计4月初抵达上海。

  昆仑站冬季最低气温-82.3℃

  据了解,作为人类迄今在南极地区建立的海拔最高的科考站,我国南极内陆昆仑站的建设正从目前的“度夏站”向今后的“越冬站”稳步推进。

  据介绍,昆仑站所在的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地区,海拔4000多米、冰厚3000多米,年均气温零下58.7摄氏度。即使在夏季,气温也在零下35摄氏度至零下45摄氏度,冬季测得的最低气温达到零下82.3摄氏度,高寒缺氧的恶劣环境非常不适合人类居住。因此,昆仑站目前还是一个“度夏站”,我国南极考察队员每年夏季到昆仑站进行科学考察。

  经过我国第25次、26次南极考察队员的建设,昆仑站的站区建筑、基础设施及其周边布设的科学观测系统等,现在均已粗具规模。站区一期工程236平方米的建筑自从2009年1月落成以来,经过近两年极端恶劣环境的考验,整体情况良好,未见基础不均匀下沉和水平位移,建筑钢结构连接处也未见裂纹。

  南极冰盖昆仑机场已建成

  为今后在冰穹A地区钻取极具科学研究价值的深冰芯,我国考察队员已在昆仑站开辟了一个长40米、地下深3米、宽5米的深冰芯钻探场地。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修建了一个4000米长、50米宽的昆仑机场,在中山站到昆仑站之间修建了一个600米长、50米宽的中继机场,同时在站区储备了60吨航空煤油以及约80吨的建材、器材和生活物资。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张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