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哈尔滨将清理城市地下“血管” 新政消除马路拉锁
2010-10-21 11:25:28 来源:东北网-新晚报  作者:魏莹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0月21日讯 还记得道路被挖开的景象:今天下水管维修,明天通讯光缆铺设;晴天尘土飞扬,雨天遍地泥浆……今年起,哈尔滨市将逐步展开一场清理城市地下“血管”的革命,类似《越狱》男主角迈克借以逃生的庞大地下管沟系统正逐步建设,在哈尔滨市未来的规划中,对道路进行反复“开膛破肚”,占道堵路的管线工程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将是一条条“共同沟”静静安伏在市民脚下。

  地下管线 多灾多难

  日前的一个下午,安埠物业公司在果园星城C区拆换热网管线,其委派的施工队图省事,临时雇用大型挖沟机,将热网管道下侧一根次高压煤气管挖破。刹那间,喷射而出的燃气在小区里四处弥漫。据悉,当天果园星城共疏散居民3000户,是近年来涉及人数最多的一次燃气事故。

  而另一家管线单位“施工不当”,造成民生路与中民街街口一处管径为1.2米的供水干线断裂,使哈开发区南岗集中区、省政府一带大面积停水,香坊区、原太平区水压降低,最后供水公司用了一周时间才修复。

  据哈尔滨电业局电缆工区负责人介绍,前年因施工造成该局地下电缆断裂等损伤共12起。以去年7月份发生在恒山路与珠江路交叉口的一起事故为例,电业局事先已将电缆路径提供给施工单位,并提醒施工队先人工把电缆挖出来再施工。可施工人员还是启用了推土机,结果将电缆挖断,事故造成周边范围内居民和商服单位停电两个多小时。

  事故损失难以估量

  以燃气管线事故为例,据哈尔滨中庆燃气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在近几年挖断燃气管线事故的统计中,八成以上是违规施工造成的。2005年至2008年,哈尔滨市每年管道被挖断的次数依次为25次、19次、16次、14次。其中,每年6月至10月(即施工高峰期)是燃气管线挖断事故的频发期。

  以2008年为例,哈尔滨市燃气管道被挖断流失掉的燃气(按天然气计算)在50万立方米以上,按照哈尔滨人均使用燃气标准计算,一个三口之家每个月使用天然气15立方米,每年由管道挖断后泄漏的天然气,够这样的5500户家庭使用半年。

  据估算,哈尔滨市每年因挖断燃气管线造成燃气泄漏,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万元。而抢修事故需要开挖道面、损坏管线维修或更换、人员疏散等间接经济损失,至少200万元以上。至于其他领域如供水、供电、供热等管线挖断所带来的直接和间接损失,更是难以估量。


 

  地下管线档案缺失

  记者昨日从市建委管线迁移部了解到,目前哈尔滨市各种地下管线配套设施的种类和规模不断增多,原有的管线信息录入方式和档案管理方法已无法满足当前地下管线管理的需要,地下管线档案缺失、管线实际建设位置与信息录入位置不符等原因,导致哈尔滨市地下管线信息不准,挖断事故频发。

  以省政府区域为例,指挥部在该区域进行地下管线迁移时发现,这里的地下管线盘根错节,许多管线还是建国前的,再加上供水、排水、燃气、供热等各种光缆和电缆,而且这些管线埋设深浅不一、纵横交错,即便拿着管线设计线路图,也不知道它能走到哪儿,迁移工作非常困难。有一次,施工人员挖开一个12米长的路面,里面就有14道障碍,管线多得让人头疼,几乎每十几平方米的地下,就有十根左右的管线,各种管线重叠交错,给施工带来不小难度。

  据市建委路改指挥部的施工人员介绍,今年的路改工程有一个路段地下两根总管交叉,长5米的施工段预计一天可以完成,可实际却用了4天。另外,管线图与实际有出入的情况也经常存在,施工人员即使按图施工,也会挖断管线。比如,管线图上画的管道路线呈直角,实际可能不是直角。一些地下管线的资料并不齐全,只是地下主管有图纸,通向各个方向的支管并没有图,一开挖也会挖断管线。有些地下管线埋设后通过填土,使之处于压力平衡状态,一旦在旁边开挖,在少了土的侧压力情况下,也会出现爆管。还有一些地下管线因年久老化,即使施工时不直接碰到,旁边施工产生的扰力也会导致爆管。

  野蛮施工易发事故

  据市建委路改指挥部的施工人员介绍,管线断裂、爆管、挖断管线这些情况,很多时候是野蛮施工的结果。施工中为避免挖断地下管线,按照有关规定,管线分布区“不得动用机械铲、空气锤等机械设备,不得压挤、碰撞燃气设施”。同时要注意,不但不能简单动用挖掘机,即使人工开挖,也不能走直线,只有按蛇形曲线来开挖,通过人工掏土避开管线。而在实际操作中,有的施工单位在工期紧的情况下,嫌用铁锹人工挖速度太慢,很多施工队就直接上推土机和挖沟机,或是挖掘过程中频频动用挖掘机械,结果一不小心就挖断了地下管线。


 

  新政消除马路拉锁

  按照过去的方式,地下管线都是直接埋在道路下面的,管线出了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把路面挖开才能知道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从而进行维修,导致道路反复“开膛破肚”,这些占道堵路的管线工程事故频发,不仅带来经济损失,而且干扰路面交通。

  本月20日,哈尔滨市颁布施行的《哈尔滨市地下管线管理暂行办法》启动了“共同沟”建设,哈尔滨市还将统筹建立地下管线地理信息平台,今后只要鼠标一点,地下管线将一目了然。

  所谓“共同沟”,是指在地下挖掘隧道,将原本均为单独埋设的水、电、气等各类市政管线集中放置在一条地下隧道里,同时隧道里留有供检修人员行走的通道。整个管网建成以后,每隔一段距离留有一个操作井,管线安装、检修、故障排除等工作全部在隧道内部进行,与地面毫不干扰,有望从根本上杜绝“马路拉锁”。

  “共同沟”建设根据不同管线特点,采取“先深后浅”即:先施工排水、给水、供暖等埋深较深管线,再施工电力、通讯等埋深较浅管线,以保证先期施工已铺设管线安全;“先粗后细”即:先施工大型排水、给水等管径较大管线,后施工电力、通讯、燃气等管径较小管线,以保证合理和充分利用道路地下资源,避免小管线占据大线位。

  如此一来,地下的各类线路统一装入一条管线中,节约道路地下空间近50%,将开挖次数减少九成。

  哈尔滨市管网动“大手术”

  在哈尔滨市今年启动的151条路改工程中,城市管网也同时动了一次“大手术”,市建委在新建道路的同时,迁移各类管线近2000条,新铺设管线1000余条,对73条街路实施雨污分流管线建设,对46条道路上的电力设施实施电缆化改造,清除电杆483基,迁移变台76座,迁移电塔6基,落地敷设架空线路近32公里,同步建设弱电共同沟24公里。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张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