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新兴产业异军突起 “加减法运算”让工业精彩纷呈
2010-11-03 08:11:30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魏林 王玮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黑龙江新闻网讯 昔日写满奉献与光荣的黑龙江工业,今朝升腾起加快发展的信心与希望。

  5年回首,黑龙江工业划出了一条令人振奋的昂扬向上的发展曲线。2009年,全省工业实现增加值2905.5亿元,是2005年的1.3倍;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678.6亿元,为2005年的1.65倍;实现利税1461亿元。与此同时,地方工业精彩纷呈,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分别达到5年前的259.5 %和335.1 %。2010年全省工业预计实现增加值4450亿元,比2005年翻一番,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以上。

  透过这些数字,人们仿佛看到,过去的5年,全省工业战线以前所未有的激情、创新开拓的思路、兢兢业业的实干精神,开创出一片发展新天地。

  释放存量项目做“引擎”

  5年回首,项目之花在龙江大地上盛开。从机关办公大楼那彻夜不灭的灯火,到企业车间那轰响不停的机鸣,处处可以感受到全省上下谋划项目、建设项目、发展项目的火热场面。

  这5年,全省工业累计实施项目约11500项,比“十五”时期增加4500多项。预计可累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7638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6倍。项目建设速度之快、质量之高前所未有。尤其是2009年,面对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项目建设无疑为工业发展注入了一支强心剂。仅此一年,全省工业实施项目3936项,同比增长39.7%。其中,当年新开工项目3179项,同比增长52%;当年投产项目3099项,同比增长61.7%。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达1931亿元,同比增长32.5%,占全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四成多,为全省保增长、促发展目标任务的完成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项目建设的同时,传统产业提档升级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停歇。在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轻合金分厂,每隔十余米就有一台液晶显示器。工人只需轻点鼠标,一张图纸就清晰地再现屏幕上。工人们就可以按着屏幕上的技术参数开始生产了。信息化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让生产变得如此简单高效。

  我省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产业技术层级和企业的信息化水平。目前,我省重点监控的企业信息化程度较高,72.4%的企业建立了自己的企业网站,97.4%的企业建立了自己的局域网,有的企业还建立了几个局域网,以满足不同层面的信息化需求。

  信息化为传统产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十一五”期间,装备、石化、能源、食品四大支柱产业优化升级步伐加快,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2009年,四大支柱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502.2亿元,是2005年的1.6倍,支柱产业挺起了黑龙江工业的脊梁。


 

  扩大增量演绎完美“加法”

  作为老工业基地,我省在发挥原有优势的基础上,没有忘记审慎布局,扩大增量,谋划老工业基地发展新的产业图谱。

  突出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省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之一。结合国家推出的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我省抢抓金融危机催生新兴产业崛起和重大技术创新的机遇,紧锣密鼓地谋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全省经济结构调整。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信息、现代装备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异军突起。

  《黑龙江省加快新兴产业发展三年倍增行动计划》、《黑龙江省关于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黑龙江省创建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政策措施的出台,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围绕这六大新兴产业,我省谋划了一批重大项目强力推进,努力将其培育成为全省经济新的增长点。全省100项重点新兴产业项目建设速度明显加快,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资102亿元。“十一五”期间,新兴产业如同一颗新星,使前进中的黑龙江工业熠熠生辉。

  这5年,非公经济成为发展的突出亮点。省委省政府把大力发展非公经济作为全省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制定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推进措施,非公经济正在成为当前最具活力的、推动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2009年全省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4019亿元,比2005年增长1.06倍,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48.5%。

  尤其是近两年来,在“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战略的推动下,全省非公经济发展的空间更加广阔,成效更加明显。一批发展迅速、科技含量高、竞争实力强的企业涌现出来。哈尔滨的光宇集团、亿阳集团,七台河的宝泰隆集团、双叶集团,双鸭山的建龙钢铁,大庆华瑞、瑞好,伊春的西林钢铁等,已经成为对地方经济贡献率高、就业拉动力大的重要骨干企业。

  在金融危机的猛烈冲击下,非公经济仍呈现较强的发展活力。截至2009年底,全省个体工商户达到92.39万户,同比增长12.02%;私营企业14.05万户,同比增长11.2%。全省拥有主营业务收入在10亿元以上的非公企业49户,亿元以上的非公企业782户。我省非公经济正在由体制外补充成份转为体制内重要力量,非公经济本土化发展、跨区域发展、创新型发展、内涵集约型发展势头不断显现。


 

  节能减排“减法”做深做透“加法”的同时,“减法”同步进行。

  近5年来,随着我省工业经济增长速度逐步加快,工业能耗随之快速增长。如何让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齐头并进?能源大省算起了“节能账”。我省不仅加强了对354户年耗能万吨标煤企业的节能管理,而且坚决落实国家“千家企业节能行动计划”,将节能考核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企业,并开展了节能目标考核工作。“十一五”前4年,我省列入国家“千户”计划的25户工业企业累计实现节能量486万吨标准煤,完成了“十一五”目标计划的136%;2009年全省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9.6%,“十一五”前4年累计下降25.2%,均超额完成“十一五”下降25%的节能目标。

  这5年,节能成为贯穿全省工业发展的一条主线。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的发展路径已经走到尽头。

  新企业的节能步伐快速。一般企业生产的锅炉“吃”煤,而哈尔滨呼兰锅炉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锅炉则“吃”秸秆。这种新型锅炉,完全以秸秆、稻壳为燃料,和同等热效率的燃煤锅炉相比,它的运行成本可下降25%。目前,国内其他燃秸秆、稻壳锅炉,仅能使用秸秆、稻壳70%,还需加30%煤炭。而呼兰锅炉制造有限公司研制的这种锅炉却无需加煤,秸秆和煤炭的置换率达到100%。这种新型电站锅炉的研制和应用实现了国内首创。

  老企业的节能脚步稳健。亚泰集团哈尔滨水泥有限公司在去年的生产过程中共掺用混合材68.93万吨,其中再利用回收资源62.28万吨,这包括干粉煤灰、炉渣、煤矸石、灰渣等等。这些过去被弃之一隅的“垃圾”经过回收后,减少了水泥熟料用量25.6万吨,折算节约标煤3.15万吨。

  节能不再是纸上谈兵的理念,更变成了一项项实实在在的行动。

  还有更加严厉的举措,落后产能坚决淘汰出局。截至今年9月底,全省列入淘汰落后产能公告名单的43户企业全部实现了关停,其中37户企业淘汰的落后产能设备已全部拆除,其余6户正在拆除中。

  5年回首,黑龙江工业步履坚实。“加法”与“减法”的“同步运算”,令人对黑龙江工业的未来充满期待。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侯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