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资源型城市创新转型 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滨水森林城市
鹤岗市委书记、市人大主任朱清文访谈录
位于黑龙江畔的鹤岗市是个产煤、产粮、产木材、产石墨的资源型城市。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资源型城市基本上走的都是“先生产,后生活”的路子,城市建设欠帐较多,城市面貌“脏、乱、差”。然而,记者近日到鹤岗采访,眼前展现的却是一幅“林在城中秀、河在城中过、湖在城中卧”环境优美、生产繁荣、人民幸福的城市壮丽画卷。从煤城到滨水森林城市,这种堪称“神奇”的变化如何实现?为此,记者专访了鹤岗市委书记、市人大主任朱清文。
记者:近年来特别是2007年以来,鹤岗市把城市建设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指数的突破口,今年又确定了争取用五年时间把鹤岗建设成宜居、宜业、宜游的滨水森林城市的战略目标。这一决策是如何提出的?
朱清文:鹤岗是一座有光荣历史和艰苦创业建设史的城市,在资源开发上有过辉煌的业绩,做出过巨大贡献,但由于各种原因,我们长期处于国内省内欠发达地位,城市建设先天不足。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们有过一次城市建设的高潮,为后来的发展建设打下良好基础。近年来,我们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契机,一方面,以发展经济特别是发展工业为重点,制定了“两大基地、六大产业”的发展战略和思路,以项目建设为载体,连续六年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经济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2009年财政收入实现28亿元,六年翻了两番。另一方面,连续五年实施改善民生的实事工程,越来越多地为人民办好事、实事,取得了巨大成效。在城市建设方面,持续加大投入,解决了许多历史欠帐。比如,大规模的城市道路建设,特别是街巷道路建设、大规模的治河、大规模的绿化、环卫和文化、体育、广电、教育、民政等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大规模的进行了棚户区改造,特别是完成了沉陷区100万平方米的二期治理工程,开工建设了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小鹤立河水库,谋划鹤名高速公路、鹤哈城际铁路、鹤名铁路等重大项目。
虽然这些年是鹤岗城市建设史上最快的一个时期,但无论在规模上、档次上、举措上都还比较常规,没有大的突破。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项目建设快速推进,旅游业迅速兴起,资源型城市转型和转变发展方式力度的加大,对城市规模、品位、功能、形象、环境、生态等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的要求,还有外地竞相发展的经验和作法给了我们新的压力和启发。这些都使我们必须要跳出鹤岗,重新审视市情,对我市的建设发展模式进行新思考、新谋划。在此基础上,我们研究确定了推动城市建设新高潮,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滨水森林城市的发展战略。它的提出,一是有利于拉动增长、加快发展。在当前国家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的宏观政策机遇下,启动新一轮城市建设高潮,可以拉动和支撑诸多产业发展,扩大内需、增加投资,直接拉动GDP增长和财税收入;二是有利于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城市建设是影响调整和转型的重要因素和基础条件,搞好城市建设,能够尽快强化城市功能,优化投资环境,降低创业成本,特别是有利于将旅游业迅速培育成为新兴主导产业;三是有利于改善民生、凝聚民心。城市是人民生活的载体,民生的方方面面都源于城市,城市的方方面面都事关民生,建设城市就是造福民生,而且是最大的民生、最根本的民生、最长远的民生,能够增强市民的归属感、自豪感和成就感,进一步激发建设家乡、干事创业的热情;四是有利于招商引资、集聚人才。全面提高城市环境容量和质量,创造更优的人居环境,才能聚集人才和人气,聚集资金和技术,聚集一切有利于发展的要素。总之,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滨水森林城市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从更高层次上推进全市经济高效优质快速发展和民生更高水平的提升改善,进而进一步增强城市的生机、活力和影响力、竞争力,真正实现科学可持续发展。
记者: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滨水森林城市的内涵是什么?
朱清文:根据全省实施“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的总体部署,我们科学总结审视鹤岗发展的历史和现实,不断升华发展理念,适时果断地调整深化了发展思路,提出了“四先四地、两个一流”的目标任务:抢先建成煤电化能源工业基地,率先建成优质绿色食品工业基地,争先建成北国风光特色旅游胜地,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地,在较短时间内把鹤岗建设成全国煤炭资源型城市中的一流城市和全省一流的滨水森林城市。因此,我们提出的宜居、宜业、宜游的滨水森林城市建设,不是过去传统意义上的城市设施和楼房建设,而是城市综合建设,包括城市经济建设、功能建设、生态建设、环境建设、文化建设、素质建设、秩序建设等全方位的建设。
在这个战略里,“宜居、宜业、宜游”是带有普遍性的基本要求,“滨水森林”是我们的特点和优势。所谓宜居,是不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面提升城市环境的容量和质量,努力把鹤岗建设成让绝大多数普通人生活得更加舒适的城市。所谓宜业,就是适合就业、创业、兴业,既要有为本地人提供充分就业和发展的空间和条件,也要有留住外来优秀人才创业和发展的吸引力,还应具备优秀科研成果转化、优势产业转移的相应条件,努力把鹤岗建设成适宜投资创业的城市。所谓宜游,就是依托我市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少数民族发祥文化、异国风情文化、抗联、知青、矿山、垦荒等多种特色文化资源汇集在一起的比较优势,把旅游业打造成新兴的支柱产业,努力把鹤岗建成省内、国内及至国际旅游知名胜地。所谓滨水城市,就是城市依水而生,依水发展,我市域内有黑龙江、松花江2条江、112条大小河流、9座水库,还有湿地,水量充沛,城中城都有多条河流水库,建设滨水城市的条件得天独厚。我们已经制定了滨水城市规划、水源选点规划等,“以水美城、以水富城”建设工作已经起步。所谓森林城市,我市地处小兴安岭向三江平原过渡地带,森林面积约77.8万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53%,森林覆盖率达到41.5%,70%是天然林,城中城都有多座山林,大面积的沉陷区、腾空区、废旧矿区可大规模植树造林,具备了建设森林城市的自然条件。因此,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滨水森林城市的目标可以实现的,这个定位是全面、现实、科学的。
根据我市的现实条件和发展趋势,今年年初,我们启动了以“五山、六水、七区”为重点的各项工程项目。新的七个功能区规划中,沉陷区治理、棚户区改造、廉租房建设、商品房开发、公益事业发展,可将新、老街基主城区迅速建成高水平、现代化、园林森林城区;随着麓林山、小鹤立河两个城市新区的规划建设,将建成滨水靠山的优美滨水森林新城区;新华镇、团结镇、鹤北镇和宝泉岭将建成现代化卫星城区;在松鹤公园、清源湖、小鹤立河水库、将军石阿凌达湖山庄、红旗林场等山间水边规划建设若干别墅度假区,将是国内省内少有的靓丽城市风景,将极大提升我市居民生活档次和对高级游客的吸引力;城市近郊的公园、山庄、垂钓等休闲活动区初具规模,建设空间广阔;城市近郊一小时路程圈旅游风景区,景点之多、类别之全、档次之高实属罕见;再加上三个工业园区支撑全市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这些都将给鹤岗人营造国内省内少有能比的优美城市环境和优良城市生活。可以说,新的城市建设理念、规划和内容,使鹤岗发展建设前景变得绚丽多姿、峰回路转、豁然开朗。
记者:鹤岗市委、市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和办法来推进落实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滨水森林城市战略?取得了哪些新成效?
朱清文:我们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制发了《实施方案》,总的计划和目标是:从2010年开始实施,力争实现一年见效,二年变样,三年换新貌,五年实现目标。按照城市建设总体战略的安排,我们把各项主要任务纳入到政府实施的“十项工程、百件实事”中强力强势推进,全面掀起新一轮城市建设新高潮。在城乡安居工程建设上,完成了沉陷区二期治理工程100万平方米住宅,安置居民1.6万户;启动了总投资68.9亿元、650万平方米的棚户区改造工程,已完成75.6万平方米,安置居民8000户。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今年启动了总投资约为2亿元的“八路两广场”建设,目前各项工程已经完成或进入收尾阶段。在“五湖一河滨水”工程建设上,完善了阿凌达湖、松鹤西湖景区的基础设施,启动了天水湖景区改造和清源湖、鹤立湖生态景区建设工程,开工建设了小鹤立河沿岸滨水景观带。针对关系民生的突出问题,启动了“净水工程”、“暖屋工程”和“环卫工程”,完成了供热设施改扩建工程和城市供水管网二期改造工程,全面改善饮用水水质,两年来累计完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综合改造建筑面积247.4万平方米。在旅游综合开发工程中,投资近2亿元,建设了“两峡一岛”景区、金顶山龙掌岩石峰景区、嘟噜河湿地公园、月牙湖北方民族风情园等重点景区建设。特别是在6月下旬,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黑龙江鹤岗国际界江旅游节”,极大地提升了鹤岗旅游业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在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建设上,投资3.6亿元对市区的禾友农药公司、鑫塔水泥公司进行异地搬迁改造,总投资3亿多元的城市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和医疗废物处置中心正在建设。积极开展了国家“卫生城”、“旅游城”、“森林城”和“双拥模范城”等城市品牌创建活动,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扎实推进了以创建“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为总目标的“三优”文明城市工程,先后开展了冰雪垃圾清理会战、城市管理月、全民植树造林等集中行动,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使市容市貌得到较大改观,同时组织开展了“争做文明鹤岗人”教育实践、窗口单位优质服务竞赛等活动,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为了提高城市文化内涵,增强干部群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我们还总结提炼了以“创业发展,包容和谐,竞争图强,捷径赶超”为主要内容的鹤岗精神,在文化层面上向先进接轨,从核心竞争力上提升,打造积极向上、文明和谐的良好城市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