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振兴龙江绿色大豆产业”系列报道之三:保卫龙江大豆!
2010-12-01 12:09:23 来源:东北网  作者:王蕊 杨帆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工作人员演示现代农业数字信息管理系统,查看农田种植情况。东北网记者 王蕊摄
省级龙头企业翔河油脂全封闭生产线。东北网记者 王蕊摄

  东北网12月1日讯 题:保卫龙江大豆!——“振兴龙江绿色大豆产业”系列报道之三

  记者 王蕊 杨帆

  “不能放弃大豆种植,这不仅是大豆自身的问题,更关系到国计民生。现在我省大豆的种植面积、产量都占全国的40%,但是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必须得保住种植面积30%的底线。”省农科院农艺师、大豆专家刘忠堂大声疾呼。

  “豆子不仅是日常食品,还是2万余种加工产品的原料,其产业链很长,可以延伸到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大豆产业不仅与百姓息息相关,更是相关领域关注的焦点。”省农科院大豆所所长刘丽君表示,大豆价格的起伏,将直接影响到其他行业的市场稳定。

  作为黑龙江省有优势的作物,大豆种植面积大,单产及机械化水平高,产业化链条长,加工产品效益高。大豆产业的有序发展再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大豆经济”。黑龙江是国内非转基因大豆主产区,大豆种植更是1000万豆农赖以生存的保障。

  面对大豆产业的严峻形式,两名专家表达了共同的呼声:保卫龙江大豆!。“国家应坚定不移的发展中国非转基因大豆,做大做强大豆产业。”

  相关链接:

  “振兴龙江绿色大豆产业”系列报道之一:“金色大豆”闪耀黑土地

  “振兴龙江绿色大豆产业”系列报道之二:吹响保卫龙江大豆产业的集结号

 


 

维生素e高α的生产车间。东北网记者王蕊摄

  加强对大豆种植的补贴政策 建立大豆价格体系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农民存在惜售心理。“加工企业即使想销售我省的绿色优质大豆,却受效益低下的制约。加工企业与豆农在价格上形成了内部的利益冲突,但是利益缺口没人填补。”农垦北安分局副局长王景海说。

  北安市副市长玄兆力则表示,现在水稻、小麦都有保护价收购,而大豆只有临时储备价收购,没能在市场调节中起到杠杆作用。此外,由于国家没有对大豆加工企业的补助,导致企业从农民手中收购大豆成本较高。

  据九三集团董事长田仁礼介绍,目前沿海的加工企业较多,若是从我省收购豆子,每吨比进口大豆高500元,运输上还要多花200元。

  “美国、巴西等国家的农业规模化、机械化水平很高,尽管黑龙江加强了机械化种植,在农场实行了规模化,但地方农村还是没有大规模普及。在这样的耕作条件下,如果国家没有对农户的补贴,想与进口大豆竞争,是很困难的。”刘丽君说。

  相比我国在大豆种植业补助的薄弱,美国的高额补贴为进口大豆远销中国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刘丽君表示,美国农业实行高额补贴,每出口一斤大豆补贴农户2毛钱。作为大豆生产和出口大国,美国对大豆产业采取了多种支持和保护政策。市场营销贷款补贴、贷款差价补贴、直接补贴和反周期补贴等政策,使美国大豆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应建立动态的价格体系,使种豆的效益不低于玉米,企业收购大豆做加工原料不高于进口大豆价格,这样将补助补给企业的产业链上,可以根据市场变化情况,适当地调节市场价位。不仅带动农民积极性,企业购买原料价格也能得到保障。”刘忠堂表示。

  东北农大国家大豆研究中心副主任朱秀清表示,种植补贴应以稳定大豆播种面积为目的,加工补贴则以消耗掉黑龙江省大豆为主,能够使加工企业获利,要持续不断扶植我省加工企业发展,直至非转基因产品市场基本形成。

  “针对生产者的补贴以良种为主而非产量,补贴标准应为比较效益。把种植品种决策权交还农户,通过市场终端需求引导良种种植。针对企业的补贴,要根据国际市场价格走势,体现动态灵活性和时效性。”朱秀清说。


   发展扶持龙头企业 延伸大豆产业链

  谈及对大豆产业的规划,王景海表示,“农垦系统旨在利用先进的栽培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发展绿色、生态、有机大豆种植。北安分局正按照出口食品的标准,打造一个百万亩食品出口基地。可要把好产品推向市场,就需要龙头企业打造好的品牌,没有像样的企业带动,不能打造出品牌,仍然走不出‘优质不优价’的怪圈,产品附加值没法体现,发展仍然受限。而辖区内恰恰没有这样的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在发展大豆产业中的作用不言而喻。而我省大豆加工企业普遍规模小,没有形成企业集团集约发展的态势。截至2008年,全省有大豆加工企业1180家,规模以上大豆油脂加工企业68家,其中日处理量在1000吨以上的大型大豆油脂企业仅16家。受国内外大豆价格倒挂因素影响,部分大豆加工企业已被迫停产。

  据嫩江县副县长方晓介绍,该县有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个,企业每年带动当地大豆基地种植面积可达300万亩。看到了龙头企业带给大豆产业发展的甜头,嫩江县进一步引进了大豆粉、豆奶、大豆蛋白等其他加工企业,订单收购地产大豆。

  “通过大豆加工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延长大豆产业链,实现全县地产大豆的就地加工增值,从而带动和推动县域大豆业的发展。”方晓说。

  朱秀清认为,可以通过新兴技术的输入和支撑,提高大豆蛋白和“非转基因”高端食用油的生产和档次,打造新的品牌,抢占高端市场。通过技术提档升级,重点扶植有代表性的加工企业,最终提高产品的销售价格,培养消费群体,拓展市场空间。

  作为大型大豆经营加工企业,九三粮油年加工大豆能力700万吨。近两年,集团看到了深加工的附加潜力。几年间,相继开展大豆产品精深加工,注重产业延伸,目前,已拥有两条天然维生素E生产线,一条大豆异黄酮生产线,一条精炼油生产线,一条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生产线。几条生产线共可生产大豆卵磷脂、天然维生素、大豆异黄酮等18个以大豆为原料的医药中间体和天然保健食品。定单收购我省近2300万亩大豆原料,有效地带动了豆农的种植热情,开拓并延伸了大豆产业链。

  “产品深加工是一条很好的出路,对企业的利润率也有保障。但同时也要求企业要有规模,要有品牌。”集团董事长田仁礼说。

  建立“非转基因保护区” 唱响非转基因主旋律

  作为国家重要的非转基因大豆生产基地,黑龙江大豆种植占据了资源和生态优势。“黑龙江大豆产业有很好的自然优势和生态优势,所处的积温带适合种大豆,其油份和蛋白质都很高,作为每一类的加工原料都很合适。相对于进口大豆,色泽亮,颜色黄且均匀。”刘丽君告诉记者。

  “黑土地培育的非转基因大豆,既安全,质量又好。高蛋白、纯天然,食用安全是我国非转基因大豆的特色优势。”农垦北安分局副局长王景海说。

  “非转基因大豆没有卖出好价钱,主要是没有人来保护‘非转基因’产品,无法凸显其优点、品质,百姓无法辨认并加以认可。”田仁礼无奈地说。

  目前由于国内大豆市场混杂,国家没有非转基因监督和鉴定机构,市场贴着“非转基因”的标识的食用油随处可见,标识的样式、大小也不尽相同,百姓难分真假,非转基因豆油在货架上也就没了气势,目前食用油类仍靠品牌、价位一较高下。摆在田仁礼面前的除了赔钱的账目表,更多的是对国产非转基因大豆的失望和惋惜。

  面对国际市场的挤压,九三集团仍然坚持用国产大豆生产非转基因大豆。田仁礼建议,“应建立非转基因保护区,保护我省的大豆资源,唱响非转基因主旋律,把黑龙江大豆引向餐桌。通过建立保护区,体现出与其他大豆的差别,从而突出非转基因大豆的优势。”

  刘丽君表示,我国没有关注到大豆产品的价值最大化,因此对大豆产业的保护和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国家应加强对非转基因类产业的保护。

  朱秀清认为,尽管是末端环节,加工企业也应积极推动非转基因市场的开发。“协调开放北京、上海、天津大豆产品市场,通过设立非转基因专柜等措施将产品推向市场,通过市场的开发和占有,保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另外,企业在营销策略上必须转变观念,要看到非转基因产品的巨大市场潜力,并且围绕这一定位进行战略化布局,努力夺取非转基因大豆话语权。”

  国产大豆在家门口与进口大豆相遇,受到严重挤压。对于如何摆脱国产大豆的困境,专家、企业家在接受采访时表达了共同的观点:发挥我国大豆非转基因品种的资源优势,树立“绿色、非转基因”的大豆产业发展理念,适应国内市场发展的需求,发展有中国特色的非转基因、高蛋白大豆产业,才能打赢这场保卫大豆产业的持久战。

  “振兴大豆民族产业、挺起中国大豆产业脊梁”,2010年9月3日,首届国际大豆产业博览会在农垦九三分局召开。借大豆节召开的契机,以建设黑龙江“非转基因大豆保护区”为载体,打造绿色、非转基因大豆基地的大豆保卫战已经展开,发力号角已经吹响……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