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9日讯 (记者 岳云雪)“十一五”时期,黑龙江垦区经济指标实现增长、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城镇化建设取得成效、十大民生工程效果显著、场县合作共建快速发展、支撑体系逐步完善,黑龙江垦区全面完成“十一五”期间的规划目标和任务,为建设现代化大农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番增长
预计今年实现垦区生产总值665亿元,比上年增长19%左右,比2005年增长1.1倍,5年平均增速16%。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350亿元、152亿元和163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91.7%、1.76倍和1倍。预计实现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291亿元,比2005年增长1.37倍。预计实现人均生产总值39700元,比2005年增长1倍。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5亿元,比2005年增长2.3倍。预计实现进出口总额20.5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4.45倍。“十一五”以来,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累计实现利润60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8倍;家庭农场累计实现利润464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7倍。
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高
“十一五”时期,通过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大现代农机装备力度,大力推广新技术新模式和全方位标准化作业,确保了粮食总产连年迈上新台阶。垦区今年实现粮食总产363.6亿斤,比2005年增加158.3亿斤,五年累计为国家提供商品粮1334亿斤,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在俄罗斯、菲律宾、巴西等国家进行农业开发,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畜牧业战胜市场波动和疫情多发的双重挑战,保持了强劲发展势头,今年预计实现畜牧业增加值85亿元,比2005年增长1.6倍,五年累计提供优质畜产品811.2万吨,垦区已成为国家重要的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施“强工”战略,工业经济保持快速发展,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产业化龙头企业增加到18家,九三粮油工业集团销售收入突破200亿元,北大荒商贸集团营业收入突破100亿元,米、面、油、乳等十大支柱产业格局更加稳固,农产品加工能力达到2000万吨,比2005年增加588万吨。
城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
强力实施“抓城”战略,坚持规划城镇、建设城镇、经营城镇、管理城镇,“四五”城镇体系格局基本形成,海林、七星等农场被列为国家级优美示范乡镇和全省旅游名镇,九三分局局直等16个城镇被列为全省百镇建设试点镇。“十一五”以来,垦区累计搬迁居民点1248个,占计划搬迁总量的76%,复垦新增耕地近40万亩,创造了城镇化集约用地的奇迹。完成危房改造1345万平方米,新建住宅1539万平方米,16万户居民喜迁新居。垦区城镇化率达72.3%,比2005年提高21.3个百分点。人民群众企盼已久的“耕作在广袤田野上,居住在现代化城镇里”的美好愿望正在变成现实。
十大民生工程成效显著
“十一五”时期,垦区连续实施“路、住、水、能、树,文、教、卫、保、富”十大民生工程,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新建公路总里程8507公里,为“十五”时期的4.3倍,农场通车率达到100%。人均居住面积提高到26.63平方米。新增50万人用上安全饮用水。新增3.2万户居民用上清洁能源。完成国家级生态垦区建设任务。累计植树造林143万亩,区域森林覆盖率达到18.2%,初步实现绿满垦区。六项文化惠民覆盖工程基本完成,通信网络覆盖率达到98%,“报、刊、台、网”宣传主阵地作用进一步增强。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普九”任务,职工人均受教育程度提高到11.3年。建立健全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覆盖率达到100%。社会保险范围不断扩大,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全民覆盖。低保标准提高到260元,人均月补差额提高到165元。深入开展“扶低支富”工程,2.2万户职工实现脱贫。农场职工家庭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12800元,比2005年增长83.8%,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5%。
场县合作共建向纵深发展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扎实推进场县合作共建,5年累计完成农机代耕、代种、代收作业9846万亩,龙头企业拉动地方种植基地面积9800万亩,180万户农民进入垦地共建产业体系。垦区学校吸纳地方学生11.2万人、垦区医院接诊地方患者71万人次,场镇合作共建试点正在稳步推进。场县合作领域进一步拓宽,合作层次进一步提高,垦区在全省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凸显。
保障支撑体系日趋完善
积极推进内部政企分开和集团化改革,北大荒集团总公司启动运行,北大荒集团整体竞争优势日益增强,在中国企业500强中的位次上升到第83位。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垦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发挥垦区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全省新农村建设的意见》,为垦区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黑龙江省垦区条例》,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了垦区行政管理体制,为垦区跨越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体制保障。加强科技研发体系建设,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到67%以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2%以上,居国内领先水平。大力实施“百千万”人才工程,积极拓展培训开发领域,不断优化人才公共服务,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