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28日讯 媒体27日刊发《社区医院为何叫好不叫座》一文后,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有读者认为,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平衡社区医院与大型医院之间患源。
据了解,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这一难题,早在2006年,卫生部在全国推广“首诊制”和“双向转诊制度”,提出“小病进社区、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模式,努力实现医疗卫生资源合理化配置。同时,哈市卫生部门也积极响应,不久后就在全市范围内积极开展工作,社区医院与各大型医院结成对子,通过社区医院的“双向转诊单”即可在大型医院看病时享受优先权,意图缓解大医院“人满为患”的压力。然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虽然这项惠民政策在哈市已开展近2年,但效果却并不理想。
市民知晓率低
“什么是双向转诊?”哈市某大型医院门诊候诊大厅,一位带孩子来看病的郭女士正在人群中排队。当记者告知可通过“双向转诊”的方式看病时,她说:“如果凭社区中心的转诊单可以到大医院优先就诊,我们当然愿意先到社区医院首诊啦!”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目前“双向转诊”在哈市还没有得到普遍推广,很多市民对这项惠民政策并不知情。“什么是‘双向转诊’,怎么转,也没人跟我们讲啊?”记者随机调查了19名市民,知道“双向转诊”的有5人,而真正了解什么是“双向转诊”的只有2人。据了解,双向转诊的公众知晓度低,是目前“双向转诊”运行不畅的一个重要原因。
经济因素制约“双向转诊”
“经济因素是造成市民知晓率低的原因之一。”哈市某社区医院医生介绍,该院每月能接诊患者近2000人,但能进行双向转诊的患者却寥寥无几。他讲,无论是社区医院或者大型医院,都属于盈利型单位。“双向转诊”没有得到有效推广,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很大关联,因为“双向转诊”涉及到大医院与社区机构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这就导致一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会主动向患者介绍“双向转诊”的相关情况,同时基于自身利益考虑并不情愿将患者转诊至大医院,除非患者病情到了非“转”不可的地步。同理,患者到大型医院看病后,也很少有在康复期间的患者会回到社区医院进行治疗。“除了对产妇的产后保健外,我们就基本上没有接到过其他转诊下来的病患。一般情况下,为增加收入,医院都愿意让病人多在医院接受治疗。”他说。
“对口”医院选择性单一患者不买账
对此问题,哈市某社区医院的一位主管医疗刘院长深有同感。他讲,根据相关规定,大型医院要与社区医院形成“对子”,当出现不能解决的病情时,推荐患者去“对子”医院进行治疗,但患者很少买账。产生这种现象的一方面原因是一些社区医院的“对口医院”只有一家,给患者的选择空间小;还有就是患者考虑到路途远近、信任度等。当患者知道社区医院无法为他诊治时,首先便会主动要求自行去省级某医院治疗,绝大多数不会按照社区医院提供的市级“对口医院”去看病。然而,到大医院治疗需要康复的患者,也很少会因为经济因素而转到小医院进行康复,大多数人害怕遇到“突发情况”时小医院应接不暇,所以他们宁可多花钱也不会选择社区医院进行后期治疗。
配套政策应该跟上
记者了解到,“双向转诊”这项惠民政策是缓解大医院患者多、压力大的有力举措,但频频遇“冷”。刘院长告诉记者,在哈市范围各社区医院内,该院的人员和医疗设备属于一流水平,但是面对特殊病灶疑难问题仍无法解决。按规定,大医院应对社区医院的医疗技术进行帮带,但现实的情况是,由于一些大型医院患者多,当社区医院有这种需求时,大医院也抽不出人手替社区医院解决难题。他认为,这是医疗机构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分工合作的机制。
对此现象,他分析指出,根据国外成功经验来看,一是要建立有效的行政手段,设置处罚和奖励的细则。大医院本来就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不缺患者,他们没有动力为社区医院提供患源或提供医疗帮助。其次,应建立有效的信息网络平台。社区医院与大型医院没有联网,患者在社区医院接诊的情况医院看不到,在医院治疗的情况社区医院也看不到,这就不利于“上转”或是“下转”。
他介绍,虽然目前在各级卫生部门的通力合作下,努力使“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模式完全实现,让患者得到方便的同时,合理分配医疗资源。但仍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这需要社区医院、大型医院和患者本身的理解与合作。
相关链接:
社区卫生医疗机构上转的条件包括:临床各科系的急危重症;难以确诊的疑难复杂病例;重大伤亡事件中,救治能力受限的病例;急性传染病及原因不明的传染病例等。医院下转的条件包括:急性期治疗后病情稳定,具有出院指征的病例;病情稳定需要继续康复治疗和连续性治疗的病例;诊断明确且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病病例;老年护理病例;一般常见并多发病病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