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神州北极苦练兵 守护能源大动脉—记中俄原油管道漠河工作人员
2011-01-03 16:31:39 来源:东北网  作者:李由 印蕾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月3日讯 题:神州北极苦练兵 守护能源大动脉——记黑龙江检验检疫局中俄原油管道漠河首站工作人员

  李由 东北网记者 印蕾

  我们身处漠河

  这里有郁郁葱葱的万里林海

  这里有国家进口原油的通道

  这里还有一群北极国检人

  我骄傲,我是北极国检人


封闭区工作中,深夜验放船只。于波摄

监管进境器材。于波摄

检验工作一丝不苟。于波摄
  2011年新年第一天,将俄罗斯的原油输送至我国境内的中俄原油管道正式投入商业运营,这标志着我国东北方向的原油进口战略要道正式贯通。

  担负着俄管输原油数量计量和质量检验工作的黑龙江检验检疫局漠河办事处的全体工作人员在激动和兴奋的同时,又投入了紧张的工作。

  神州北极漠河,是一个神奇而美丽的地方,尤其以拥有绚丽多彩的“北极光”而闻名于世。这里还是一条贯通中俄两国的原油大动脉中国陆地的首站,这里还有一群共和国能源安全的忠诚守卫者——北极国检人。

  让神圣而崇高的检徽照亮我的心灵和行程

  从漠河县城出发,越野车载着我们一路行驶,前往位于兴安镇的首站。冬天的漠河,千里冰封,车窗外,一排排挺拔的白桦和青松成为山间唯一的风景。司机师傅告诉我们,其实,我们走的这条通往首站的路不是一条真正的路,那是往来于山上山下、运送木材的车压出的一条道。山道狭窄,基本仅容一台车通过;山道崎岖,一不小心车还可能栽进沟里。虽然首站距离县城只有200多公里,这种性能良好的越野车也要开上4个多小时,普通车则要走上6—7个小时。

  即将到达首站时,我们担心的状况还是发生了。我们的车队少了一辆车!漠河办事处的工作人员顿时紧张起来,山里手机没有信号,如果发生意外,将十分危险。

  陪同我们一起上山的漠河办事处工作人员于波给我们讲了他的亲身经历。2008年的一个夏天,他在上山时遇险,车翻到了沟里,胳膊严重受伤。手机打不通,在地上躺了两个小时,才有一辆车经过,把他拉下山。今天,那次遇险负伤留下的疤痕仍然清晰可见。

  等待,焦急的等待!过了好一会,落后的那辆车终于到了。车上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天寒地冻,车转弯时,一打滑就栽进了沟里。幸好一辆拉煤的车经过,才把车拽了出来。

  首站坐落在位于兴安镇4公里的山上,周围荒无一物,距离最近的村子也要10多公里。在人烟罕至的祖国极北,没有丰富的物质生活,远离亲人和朋友,独自感受孤寂;在天寒地冻的苦寒之地,北极国检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投入到俄进口管输原油的检验工作中,为共和国能源安全忠诚守卫。

  让神圣而崇高的检徽燃烧我的激情和活力

  中俄原油管道起自俄罗斯远东原油管道斯科沃罗季诺分输站,穿越中国边境,途经黑龙江和内蒙古,止于黑龙江大庆末站,管道全长近1000公里,设计年输油量1500万吨。中俄原油管道俄罗斯境内管道长约65.5公里,穿越两国界河黑龙江的管道长1.1公里,穿越出土点至漠河首站管道长7.4公里,中国漠河至大庆末站原油管道长925公里。2009年5月18日,中俄原油管道开工建设,历经18个月建成。

  早在中俄原油管道开工建设时,黑龙江检验检疫局便举全局之力,从省局抽调的技术人员和漠河办事处的工作人员一起投入到中俄原油管道黑龙江穿越工程施工封闭区的工作,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办公在临时搭建的简易房,吃住在距离工作地点七八公里外的老旧楼房,施工期间,实行5+2全天候无假日工作制度,现场办理各种检验检疫业务。

  2010年年初的一天晚上,气温下降到了零下51℃,俄方施工区急需一批钻头。半夜里,熟睡中的值班员被叫醒,第一时间赶到封闭区验放货物。夏季施工时,往返于中俄封闭区的货船经常很晚才到,为保障设备物资的及时装卸,工作人员8点钟才吃上晚饭成了“家常便饭”。

  来到漠河首站工作区,6个巨大的储油罐最为引人注目,这个高22.8米的大罐也是北极国检人的工作地点之一。2010年11月,中俄原油管道试运行,第一批俄管输原油被注入储油罐。业务科副科长李国军和同事来到零下近30℃的室外,爬上罐顶打尺、取样。罐高风大,用了6个小时完成了6个罐的作业后,李国军和同事的手脚都冻麻了。

  走进今年刚刚落成的漠河石油检测实验室,“提供科学、公正、准确、优质、高效的服务”一行字格外醒目。“我们出具的检测结果是中俄双方进行结算的依据,准确性十分重要。”漠河办事处主任罗学锋告诉记者,“以你们看到的那个大罐为例,我们的数据如果偏差1毫米,就将导致原油的数量相差两吨!”

  严谨、细致是北极国检人的真实写照。21岁的张伦是漠河办事处12名正式工作人员中年龄最小的,2010年刚刚走出大学校门。在对原油品质进行检测时,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连续6天每天工作到深夜,认真记录每个数据,严格对照检测标准,确保检测数据无误。

  为祖国能源大动脉保驾护航,管道穿江,封闭区里有北极国检人深夜监管的身影;石油检验,奔大庆赴新疆北极国检人展开石油会战;实验室建设,安设备做调试北极国检人不怕艰难;头油进站,深夜上罐打尺取样北极国检人不畏严寒。


 


于佳(右)、李国军在储油罐上开展取样工作。东北网记者 印蕾摄

爬罐取样归来。东北网记者 印蕾摄

  让神圣而崇高的检徽升腾我的精神和意志

  在漠河办事处12名正式工作人员中,于佳是唯一的女性。2010年,于佳从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毕业后,考入了黑龙江检验检疫局。

  经济学硕士学历,英语专业八级,仅凭这个条件留在省局工作是个轻松的事情。带着对神州北极的好奇和向往,于佳放弃了留在省城的机会,毅然来到了漠河,选择做一名北极国检人。

  在首站,同事们都说于佳“性别女,性格男”。工作中,她坚决而大胆,丝毫没有女孩子的弱不禁风。为了照顾她,办里决定爬罐取样不用于佳参与,可好强的于佳不甘心,和男同事们一起爬上7层高的大罐,打尺、取样,风雨无阻。

  于佳的同事悄悄地告诉我们,来到漠河工作的半年时间里,坚强的于佳也掉过三次眼泪。第一次是父母送她到漠河后,离开漠河返回哈尔滨时,父母刚上火车,于佳的眼泪就掉了下来,没等火车开车,于佳就一个人跑回了办里。第二次是去年的“中秋节”前一天,驻守在首站的工作人员一起聚餐,席间,于佳哭了。那泪水也许是为“每逢佳节倍思亲”而流,也许是为亲如一家人的工作团队而流。第三次流泪是让于佳最刻骨铭心的一次。那是一个周六,漠河办事处全体工作人员都没有休息,大家焦急等待着防爆柜设备的运达。下午4点,防爆柜运到了首站工作区院外。这个表面光滑的“大家伙”重有八、九百斤,“多给我们加多少钱,我们也不搬了”,运输公司甩下一句话,头也不回的就开车下山了。

  “他们不给搬,我们就自己搬”。罗学锋一声令下,大家便动起手来。院外到实验室,只有几百米的距离,可防爆柜表面光滑,没有扶手,除了于佳之外的十一个人硬是人拉肩扛,好不容易把防爆柜扛进了实验室。于佳哭了,她的眼泪为恨自己“干着急、使不上劲儿”而流,为她身边这个什么困难都不怕的团队而流。

  有时,和同学打电话,同学带着羡慕的口气说,“考上了公务员,这回你算行了!”每当听到类似的话,于佳总会联想起那次搬防爆柜的经历,“公务员和你们想的不一样,至少我们北极国检人不是你们想像中的那样,坐在温暖的办公室里喝茶聊天!”

  物质缺乏,但精神不能空虚,北极国检人这样要求自己。走进国检宿舍,被子被叠成了豆腐块儿;早上7点起床,7点半列队到食堂用餐。同在首站工作的中石油消防队队员对北极国检人刮目相看,“你们这支队伍比我们这支正规军还要正规!”

  工作之余,从首站往山下徒步往返8公里,也是北极国检人保留的娱乐项目,“坚持了几次,去年一冬天都没得感冒”,经常参与徒步的于波告诉我们。

  苦中作乐,也是北极国检人的真实写照。但没通长电的那段日子里,一到晚上,没有电,大家唯一能做的,便是围在一起聊天。“一共就那么10来个人,聊了几天,自己那点事大伙儿就全知道了。有时候哪个人刚一开口,另一个人会马上打断,别说了,这点事你都讲三回了!”于佳知足的说,“现在,首站的工作条件已经好多了,屋子也暖和,通了电,有时还能上上网”。

  夜深了,山上的夜晚格外寂静。从宿舍的窗外望去,首站工作区灯火通明。由于窗帘还没有被运到,起初,这些灯光还让于佳和同事们无法入睡。现在,这些灯光和天空里的那轮明月一样,陪伴北极国检人进入梦乡。

  因为工作,我离开了需要陪伴的父母

  因为工作,我离开了渴望关爱的妻儿

  因为工作,我选择了战斗在首站一线

  为什么我的眼中饱含泪水

  为什么我的心潮总是澎湃

  因为,我的工作是如此神圣

  我的执着早已在土地中扎根

  我无怨于自己的奉献

  我无悔于自己的选择

  我热爱我的事业

  我骄傲,我是北极国检人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