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曾被视为北方发展障碍的冰雪,曾扼制冰城活力的寒冷,如今却点燃人们如此旺盛的激情。从兆麟公园冰灯游园会到江上10万平方米冰雪欢乐谷,从太阳岛雪博会到冰雪大世界,流连忘返的游客无不为哈尔滨冰雪节涌动的热浪而震撼。哈尔滨冰雪旅游因何形成气候?推动哈尔滨冰雪文化产业驶上大发展快车道的动力是什么?今起,哈尔滨日报推出“冰雪节的财富效应”系列报道,从冰雪节对冰雪产业的拉动、对市民精神面貌的影响、对经贸旅游等各产业的促进,以及对城市影响力的提升等四个方面进行剖析,力求从冰雪这个侧面诠释文化产业的巨大魅力。
东北网1月10日讯 对哈尔滨来说,立足于让“经贸唱戏”而搭建的冰雪舞台,本身就是一架驱动冰雪产业的发动机。
因为与冰雪结缘,一些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因为与冰相伴,“采冰村镇”冬闲时外出忙冬而收益大增,并改变了多年“猫冬”的生活习惯;因为与雪共舞,亚布力农民滑雪教练大军从在家门口当教练到遍及全国20余个省市名扬四方……27载冰雪节的真正魅力,不仅在于它引来多少游人,更在于它开启了哈尔滨人尘封的思想,唤醒了哈尔滨人沉睡的创造力。
与冰雪伴生的新产业
百万支地产LED照明灯点亮冰雪大世界、雪博会及哈尔滨的大街小巷;自主研发、造雪量大、省电的哈产“雪龙”牌造雪机让雪博会摆脱靠天吃饭;因经营冰雪大世界而一举成名的马迭尔集团从单纯的酒店业扩展成多元化集团……对哈埠一些企业而言,冰雪带来的效益不言而喻。
从为第一届冰雪大世界提供的白炽灯到第一代LED灯管,再到今年冰雪大世界使用的新型LED灯,由于冰雪节需求的巨大拉动力,哈尔滨府明公司每年10月至12月的平均销售量环比增长率都在40%左右。目前,该公司已拥有哈尔滨、沈阳、中山等三大生产基地,产品除供应本地外,还远销欧洲、俄罗斯、韩国等国外市场。这个伴随冰雪节一路“长大”的企业,如今已成为我市对俄出口骨干企业:2010年11月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举办的工业展览会上,府明公司所带展品被俄客商抢购一空,当场还有4家俄罗斯客商与其签订了950万美元的意向性采购协议。
从2004年研制生产首台“雪龙”造雪机,到目前形成百台的批量生产规模,哈飞工业的造雪机不仅成为哈尔滨冰雪大世界、雪博会等主要景区的得力“助手”,还远销新疆、内蒙古、北京、山东等国内十几个省市,并于2006年开始出口俄罗斯。对于哈尔滨而言,造雪机不仅实现了从无到有,而且产品还在不断更新。在“雪龙”牌造雪机的基础上,哈飞工业又研制成功了杆式造雪机和灭火雪炮车头。其中,杆式造雪机采用高性能风泵和水泵,性价比高,可满足滑雪场等天然雪量不足的需要,是国内目前唯一的杆式造雪设备。
一些企业,更是通过多年经营冰雪,进一步整合了资本,壮大了实力。对于马迭尔集团而言,承办冰雪大世界最大的收获莫过于知名度的迅速提升。十余年间,马迭尔集团从最初的宾馆、食品业拓展成为一个集会展、娱乐、旅游于一体的多元化集团;亚布力风车山庄(滑雪中心)企业集团、龙珠滑雪集团、吉华长寿山滑雪集团、华天乌吉密滑雪度假有限公司等,也是借雪生财,使资金链和产业链越拉越大、越实。
从冰雪中淘出真金白银
冰雪产业一旦形成气候,哈尔滨最冷的季节就变得火热,处处生金。
多年来,为冰景采冰供冰,已成为松北区万宝镇等大量村民冬闲时的一大收入来源。与此同时,从上世纪60年代起步、80年代兴旺、近年来成熟的冰雪节,还彻底改变了村民的生活方式和就业观念,老祖宗世世代代的“猫冬”习惯,被外出“忙冬”采冰而替代。
最为典型的莫过于采冰技术远近闻名的万宝镇薛卜村前沙坨子屯的村民。
上个世纪90年代,每到冬天,前沙坨子屯村民除了偶尔到村口江面凿冰捕鱼外,大部分时间赋闲在家,打扑克、玩麻将、看电视,过着典型的乡村“猫冬”生活。当时还没有冰雪大世界,屯子里唯一一个从事采冰工作的是一位刘姓村民,主要给兆麟公园的冰灯游园会采冰。随着城区用冰量的增大,刘姓村民开始组织村民到冰场采冰。一开始,大家观念转不过来。后来采冰的村民回来说“一天能挣几十块钱”,消息一传开,待在家里“猫冬”的人就再也“猫”不住了。
1999年冬,冰雪大世界创建,城区用冰量急剧增加,该屯大部分村民都加入了采冰队伍。而其他坐不住的村民也开始寻找机会,或采冰,或到市区打工。采冰和到市区打零工让村民有了额外收入,生活也开始改变。1999年,前沙坨子屯里有一半村民住的是土房,到2006年,土房子已全部消失了。
据统计,如今我市每年至少有两万人靠冰雪直接就业。仅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每年的工程制造人员就有9000人左右,加上太阳岛雪博会、冰灯游园会的施工人员,总数达2万人左右。
每到冬季,我市许多农民工在采冰、运冰、制造冰景等环节完成了就业,而亚布力、二龙山等风景区滑雪场的雪场维护、商服甚至滑雪教练等岗位,也大多是景区当地的农民。可以说,是火热的冰雪经济将“猫冬”的北方农民赶下了炕头。
输出中放大的财富效应
“目前从事滑雪教练每小时的收入从100元到400元不等。”一位亚布力农民滑雪教练对记者说。从普通村民到滑雪教练,从家门口赚钱到主动出击奔赴全国约20个省份,由林场工人及当地农民组成的亚布力滑雪教练已经达6000余人,约占全国滑雪教练的80%,滑雪产业给当地拉动的收入大约为2亿元。
因家乡的雪资源而受益的亚布力村民及林场工人,在滑雪最初兴起之时就开始尝试着在家门口当教练。2006年前后,滑雪热在全国普及,许多亚布力的农民滑雪教练走出了家门。亚布力镇政府每年对当地的滑雪教练进行免费培训,从而更好地创造效益。
外出当滑雪教练不仅让亚布力当地农民的收入翻番,更重要的是启发了他们经营生活的新思路。近年来,一些亚布力的滑雪教练不再满足仅仅给外地滑雪场当雇工,而是将本地的滑雪教练组织起来,凭着“亚布力”这个招牌,外出承包滑雪场,去赚取更加丰厚的利润。2009年,一个“团队”以80万元承包了吉林省的一个滑雪场,最终的收益达到了约140万元,赚了大约60万元。村民们从事滑雪教练后,腰包鼓了,很多人回乡后开始投资旅游与贸易,推动了本地经济的发展。
随着龙江冰雪文化影响力的迅速扩大,很多气候条件适宜的外省城市冬天也开始造冰景。一些外省城市有关部门慕名来到哈尔滨,寻找冰景艺人和前期采冰工。经我市冰灯办牵线搭桥,许多哈埠采冰工在冰雪大世界供冰结束后,开始远赴省外,在余下20多天时间从事外地采冰作业。据说远赴外省采冰,冰城采冰工的“身价”倍增———一天的工钱一般能达到在本地采冰报酬的两倍。这样算下来,本地采冰期加外地采冰期,40几天的采冰季里,一个技术好的采冰工,收入可超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