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新闻网讯 “十一五”期间,我省将扶贫开发列为“十大民生工程”之一强力推进,如期实现了《黑龙江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提出的奋斗目标。截至“十一五”期末,全省累计扶持150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通过扶贫开发,贫困群众收入不断增加、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不断加强、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落后面貌不断改变、发展差距不断缩小。
5年来,全省扶贫开发累计投入资金22.6亿元,启动实施了2101个贫困村以及人口较少民族村的整村推进、革命老区村建设、贫困户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化扶贫、互助资金试点、连片开发试点、扶贫贷款贴息等项目。其中投入财政扶贫资金3.7亿元,帮助18.5万户贫困户发展种养业和其它产业,帮助19.2万经培训的贫困劳动力实现外转就业和就地转移就业,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据统计,通过扶贫开发,我省贫困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965.8元,增加到2010年的2600元以上。
“十一五”期间,我省先后投入财政扶贫资金5019万元,建设村级畜牧技术服务站210个,解决了贫困村畜牧业生产防疫灭病、技术改良等困难;投入财政扶贫资金4242万元,帮助502个贫困村新建和维修了卫生所,为每个村配备了1万元的医疗设备;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8亿元,为贫困村购置大型农机具784台(套);投入财政扶贫资金5790万元,为19.3万户贫困户安装了有线电视,有线电视入户率由2005年的55%增长到75%;投入财政扶贫资金3.39亿元,打抗旱井3843眼,打人畜饮水井618眼,实现自来水入户18.3万户;投入财政扶贫资金7亿元,建设村级道路6153公里、桥涵14857座,帮助319万人解决了行路难问题;投入财政扶贫资金825万元,新建和维修学校55所,保证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以上。
通过扶贫开发,被扶持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步伐显著加快。如今,在这些贫困村,群众行路难、就学难、人畜饮水难、看病就医难、收看有线电视难等问题均得到很大缓解。贫困村道路状况明显改善,耕地板结、土地耕暄难等问题得到破解,为农业生产增强了后劲,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十一五”期间,我省还以建设新农村为方向,切实提高了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标准,先后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86亿元,为贫困村新建了休闲广场、村民活动室,安装路灯等项目。通过实施产业扶贫,提高了贫困农民发展生产的组织化程度;通过大力开展帮村包户,一手抓扶贫,一手抓发展,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扶贫的整体合力;通过解决贫困村一些困难问题,促使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