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牡丹江
搜 索
扬帆奋进正当时——海林市五年发展综述
2011-01-20 15:21:52 来源:东北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新年伊始,“林海雪原”海林市传来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2010年,海林市全口径财政收入预计实现13亿元,同比增长30%。

  回望海林市近五年的发展轨迹,你能看到一根近乎拔地而起的“太阳线”。

  2007年,海林市财政收入实现5亿元,增长21.8%,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十强”第八位……

  2008年,海林市财政收入实现7亿元,增长40%,净增2亿元,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十强”第七位;

  2009年,海林市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增长43%,净增3亿元,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十强”第五位;  

  十一五期间,42万海林人用如椽巨笔在跨越发展之路上写下了一个又一个奇迹:GDP实现四年翻一番,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两年翻一番、五年近两番,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四年翻两番,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五年翻两番,在全省“十强县”排名年年进位,跻身全省十强县“第一军团”。

   面对金融危机等不利局面,海林因何能保持如此强劲的发展势头?近日,记者走进“林海雪原”,去探究其跨越式发展的秘诀。

  抓作风 找差距    开启“解放思想”之门

  上世纪90年代初,海林经济发展曾位居全省“九龙之首”,享有“龙江第一县”的美誉。由于受国家经济结构转型、产业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2001年海林市被挤出全省“十强”行列。

  彷徨踟蹰间,兄弟县市已擦身而过,42万海林人唯有无奈的品尝着心底的丝丝苦涩。

  面对省内外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发展态势,海林市党政领导班子迫切地感到,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奋起直追。

  针对部分干部群众中存在着“欠发达地区上不了大项目”的认识误区,从2006年开始,海林市先后多次组织党政考察团赴江浙、吉林、辽宁等先进地区学习,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以“能不能有更快的速度、能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敢不敢担当跨越发展的重任”为主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

  通过学习、考察,海林市理清了发展思路。干部群众普遍意识到:“凡是现在发达的、发展快的地区,过去也往往是欠发达的、发展慢的,关键是他们在思想解放上领先了一步,适应市场竞争节奏上快了一拍,才赢得了发展先机。‘总量不大,速度不快’是制约海林的最突出问题,要想尽快缩短差距,迎头赶上,必须走一条超常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之路。

  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我省对俄经贸战略升级、建设“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及牡丹江市建设“大牡丹江、新牡丹江”的发展思路,为海林市跨越式发展的谋篇布局提供了绝佳契机。

  经过认真审视自身资源和地缘优势,海林市确立了“总量倍增、位次前移、殷实和谐”总体目标,在战略步骤上实施“一年起步,三年跨越,五年步入振兴崛起之路”,提出建设“北方生态文明城”,打造“中国北方地板之都”、“全国清洁能源基地”等口号。由于目标明确,人心思进,很快自上而下形成了干事创业、勇于担当的良好社会氛围。全市上下迅速形成了全民大招商、主攻大项目、集中大会战、全力大推进的发展态势。

  思想的解放程度决定着经济发展速度。作为海林推进跨越式发展的第一突破口,人们思想的“阀门”打开了,发展的办法也就有了。

  采访中一位干部告诉记者:“解放思想是推进海林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总阀门。一个地区发展的快慢,不排除客观条件的制约,但关键是事在人为。”


  抓招商 上项目      打造发展“增长极”  

     思想上通了,可在实践中如何促进全市又好又快发展?这是摆在海林跨越发展之路上的一个现实问题。

  要实现跨越式发展,仅靠自身力量“滚雪球”是不行的,必须创新招商方法,引进项目、资金和人才,借外力,激活力,促发展。这是沿海开放地区迅速崛起的成功经验,也是实现海林振兴崛起的必由之路。

     从2006年开始,一场全民招商的大潮,在海林激荡开来。

  几年来,海林市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全市的“一号工程”来抓,连续4年推进“项目建设年”,一切围绕项目干、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工作项目化。

  在招商引资工作中,海林市不断创新模式,其中招商“二分之一工作法”卓有成效。市四个班子领导年均外出招商都在100天以上,乡镇和部门党政主要领导至少有一人常年驻点招商。通过小分队招商、驻点招商、干部挂职招商、专业队伍招商“四轮驱动”,重点锁定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发达区域,围绕林木加工、清洁能源、食品医药、生态旅游等重点产业,形成了“百名干部下江南,千名干部走出去,八方客商访海林”良好局面。他们还采取“委托代理招商”、“电子招商”,不断提升工作效率。

    想打动客商,有时候不但需要真诚,还要有股子韧劲儿。海林市的许多机关干部都有过切身感受:异地去招商,有时在门外等一下午连人家面都见不上,还得放下架子,耐住性子,认真宣传,尽最大努力争取。一位干部说:即使谈不成,也要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以后就可能还有机会!

  汗水、泪水和苦水,蕴育出累累硕果。

  随着招商战略的深入推进,世界500强的宜家木业来了,世界第三、亚太地区规模最大的国际家具企业台升国际来了,亚洲木地板骨干企业广东盈彬大自然来了…… 。  

  新的资金注入还带来了生产方式、思想方式乃至精神状态的变化,提升和改变着海林人的“精、气、神”。

     项目带来了机遇,机遇带来了发展,发展带来了变化。

  深冬季节,冒着寒风,走进2010年刚刚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的海林经济技术开发区。鳞次栉比的厂房一栋挨着一栋,宽广笔直的道路像毛细血管一样遍布园区,在这里,园区与海林新城区水乳交融。

  从2002年建区之初的默默无闻,8年间海林经济技术开发区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征地、拆迁、工业厂房建设等资金10.5亿元。目前一期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已实现了12平方公里“七通一平”,累计建设了铁路专用线、货场、仓储库等物流设施。省政府给予了报关报验、检验检疫政策、车皮保证、口岸税收四项扶持政策,实现了口岸功能内移,建成后将成为我省东南部最大的第三方物流基地。目前,开发区入区企业65户,合同引资额实现68亿元,2010年预计实现税收2.3亿元。海林经济技术开发区还被确定为全省木业产业财源建设示范点,荣膺首届"江浙企业家投资中国首选开发区"和"全国十大诚信开发区"称号。


  建环境  调结构    架起发展“加速器”

     项目是园区的灵魂,引资是园区的根本。只有源源不断的项目、资金进园区发展,园区才有生命力。

  走马各工业园区,但见一个个工业园里,厂房矗立,机器轰鸣;一批批国内外客商,忙着在这里考察、投资;一台台机器设备在这里安装投产,一车车产品从这里运往国内外市场……

  在外人看来,"亲商、安商、富商、扶商"等招商理念也许有说教的意味。但用在海林人身上,却一点也不矫情。在海林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路径上,记者看到的是对这一理念的生动诠释。   。

在位于海林市开发区东区的汇丰石油钻具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记者看到机器轰鸣,紧张忙碌。这家2007年投产的外来企业目前已累计在该市投资  3亿多元。据了解,该企业的厂房由政府出资建设,再租给企业使用。

  海林市还通过实施"一区多园"战略,先后在开发区辟建了台商工业园、对韩创业园、对俄出口加工园等园区,逐步形成了以木业为主,食品、医药、建材、机械加工等产业竞相发展的新型工业化聚集区。

  既能招商,还能安商、富商,互利共赢。为此海林市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开辟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实现了“零关系”办事、“零利益”服务和项目“零障碍”入驻。

  人,就是最大的发展环境

  在海林,手机24小时开机已成为主要领导和各部门负责人的生活习惯。

  领导干部作风的根本转变,城市环境的日新月异,也带动了全县人民优化发展环境热情的不断提升,人人都是发展环境的理念随着一个个大项目的到来深入人心。

  在海林市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外籍人士前来考察投资时乘坐三轮车,司机听说对方来意后,坚持不收车费,后来政府奖励给他一辆夏利车。

  良好的投资环境换了来自美国、德国、瑞典、韩国、乌克兰、香港的企业纷纷落户海林。

  在刚刚结束的四届十二次全会上,海林市又提出了“全省十强领先、进军全国百强”的发展目标。 

  发展赢得和谐,和谐汇集力量。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过去几年间,海林何以高歌猛进,实现惊人跨越;这也让我们对海林的明天更充满了期待,“全国百强县”的目标不是梦。

首页  上一页  [1]  [2]  [3] 

责任编辑:路云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