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政协副主席、省工商联主席洪袁舒。东北网记者 孙晓锐 摄
东北网1月22日讯(记者 顾硕 岳云雪 孙晓锐) 2010年,黑龙江省粮食生产达到1002.6亿斤,总产量历史性地突破千亿斤大关。省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政协委员分组讨论时表示,通过“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的实施,推进松嫩、三江两大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全省粮食生产保持良好态势,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全面提高农产品核心竞争力
“我省粮食产量已达1000亿斤,具有较大优势。政府工作报告把继续发展我省传统产业放在突出位置是符合我省实际的。”分组讨论省政府工作报告时,省政协副主席洪袁舒建议,政府应更加重视农副产品加工的提档升级,支持加快新产品研发,引进关键技术设备,实现对农产品的多层次、深层次加工和综合开发,延伸产业链条,全面提高我省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提升黑龙江省品牌大米市场竞争力
拒不完全统计,我省仅五常市就有规模以上水稻加工企业160多家,鹤岗有100多家,加工能力过剩且大米品牌多而杂。稻米加工厂由于品牌杂乱,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没有形成特色效应和规模效应。
鉴于这个现状,陈宏敏委员建议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借鉴吉林省将长白山地区生产的农产品统一冠名,打造“长白山生态区品牌”的经验,重点解决绥化、鹤岗、五常等水稻主产区大米品牌多而杂的问题,通过整合,打造区域性品牌,提升我省品牌大米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建议统筹规划各市地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布局,减少重复建设,缓解部分地区加工能力过剩、开工率不足的状况。
提升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
朱晓峰委员建议,全省各地要创造条件,大上快上农产品加工业。一是农产品综合开发项目要“大上”。要把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列入重要议程,大力引进和开发水稻、玉米、大豆、白瓜等综合利用项目,引进高精尖技术,如生物制药、保健品生产等,把稻草、稻壳、豆粕、米糠等副产品吃干榨净,提高资源利用和企业经济效益。要通过大上综合开发项目,要实现农产品就地消化三分之一的目标。二是食品加工项目要“快上”。食品工业是农业的导向工业,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食品工业技术的发展和膳食结构的优化。要加快引进国内外知名食品企业,或者鼓励本地投资者建设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蔬菜、畜产品、水产品及特色产品等农副产品的深加工产业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