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哈尔滨市今年10项工作系民生 新增500万平米集中供热
2011-01-28 09:26:31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晨报  作者:王瑞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月28日讯 27日,哈尔滨市第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开幕。会上公布的《政府工作报告》用2万字的篇幅,展示了“十一五”辉煌成就,描绘了“十二五”宏伟蓝图,提出了2011年统筹抓好的10项工作。

  工业

  生产新能源汽车建民用航空基地

  林铎在报告中指出,2011年,哈市首先做大做强4大优势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保持80%以上。落实6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实施核电主泵电机、新能源汽车、民用航空基地等一批重点项目和示范工程。继续抓好能源装备、汽车、精细化工等8大产业链,着力实施汽车自动变速器等一批产业链节点项目。

  积极培育主业突出、带动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重点支持哈飞、哈药、轻型车厂等企业扩大国内外合作。重点启动哈电集团协同制造平台等项目建设,提升工业信息化水平。

  农业

  传统农业要转变失地农民有房住

  2010年,哈市开展了大规模的城建工程,部分农民的土地被政府征用。为解决好这部分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林铎在报告中强调,切实解决好失地农民住房、就业、社保、医疗、教育等问题。盘活农村建设用地资源。

  此外,2011年,哈市积极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快蔬菜基地和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棚室蔬菜生产面积达到17万亩,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扩大到800万亩。

  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新建规模化、标准化畜牧场和养殖园区50个。

  现代服务业

  利用冰雪和湿地打造国际旅游城

  以打造国际旅游城市为目标,哈市2011年将进一步提升“冰城夏都”旅游品牌形象,全力推进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建设,力争全年旅游收入增长20%。深度挖掘整合冰雪、湿地、森林、金源文化等资源优势,促进旅游业成为助推经济发展、调整经济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居民收入的重要支撑。

  启动呼兰三家子旅游小镇、长岭湖旅游风景小镇等旅游名镇规划和具体项目推进工作,引导发展乡村旅游。

  加快推进金河湾湿地公园等湿地游项目,着力打造5条松花江湿地游黄金线路,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办好首届“中国哈尔滨松花江湿地旅游文化节”,切实增强湿地旅游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努力把湿地旅游逐步打造成继冰雪旅游之后的又一国际品牌。

  法制建设

  严打涉众型犯罪增强群众安全感

  深化“平安哈尔滨”创建活动,重点启动实施“3531”工程二期建设,完善社会治安打防管控体系,依法严厉打击各类严重刑事犯罪和涉众型经济犯罪。切实提高突发事件预防应急处置能力,增强群众安全感。

  在加强城乡社区建设方面,开展“星级和谐社区”创建活动。推广“中心社区”建设模式,建成使用面积超千平方米中心社区5个。继续推进社区公益用房达标建设,确保主城区社区公益用房平均使用面积300平方米以上。

  改善民生

  增经适房4000套

  建休闲广场50个

  改造旧有居民庭院500个,建设社区休闲健身广场50个,改造土路巷道56万平方米,改善居民社区整体环境。大力实施公交优先战略,推进公交枢纽、场站建设,增加、调整线路10条,新增、更新城市公交车辆300台,加快构建市区公交专用道网络,提高公交覆盖面和运营能力,方便群众出行。建立物价上涨对低收入群体的动态补贴救助机制,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

  在住房方面,全年新增廉租住房受益户2000户,提供经济适用住房4000套,开工建设公共租赁住房1万套,回迁棚改居民2.6万户。

  新建中小学校4所,改造薄弱学校8所,为2.5万名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1000名特殊教育学校学生、3万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1.3万名家庭困难农民工子女发放助学金。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以八区体育场综合改造和乌吉密滑雪场设施完善为突破口,加快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方便市民的15分钟健身圈,安装健身路径1400件。


 

  城乡规划

  哈站改造南广场

  继续修建跨江桥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林铎表示,2011年的城建工作仍然以路桥为重点,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东部地区重点抓好东巨路、香福路等道路改造建设,为保护开发松江湿地、促进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西部地区重点启动实施哈平路、哈双南路等道路新建改建,支撑群力新区和哈西地区联通发展,密切哈南工业新城与城市中心区的交通联系。实施哈站南广场改造、北广场新建和区域交通路网改造等关联工程,从根本上解决哈站周边区域交通拥堵问题。继续推进地铁一号线建设。积极配合铁道部如期完成哈西客站建设任务。

  进一步畅通南北跨江交通,确保阳明滩大桥、松花江公路大桥扩建工程年底竣工通车。不断完善城乡路网体系,全年新建续建城区路桥工程130项,维修道路330条(段);建设农村公路500公里,竣工通车300公里。

  科技创新

  依托大学大厂优势产学研要一体化

  首先加快科技创新城建设,全力推进创新园起步区和产业园起步区征地拆迁及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35亿元,累计开发面积达9.34平方公里。

  加快省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国际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等标志性项目建设,确保中科院哈尔滨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软件园建成并投入使用。

  依托大学、大所、大厂科技资源优势,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壮大产业技术联合体,促进新能源汽车等7条高新技术产业链发展,提升科技成果本地转化水平,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20%以上。

  资源节约

  增加集中供热面积新植树木70万株

  在加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方面,报告提出,实施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总体规划,构建一体化城市水网体系。围绕“2纵、4横、18湖”水系规划目标,加快“北国水城”建设,力争实现通水见绿。

  此外,加快推进城镇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完成阿城、双城污水处理厂增容工程,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提高到80%。继续推进哈热电厂六期、国电平南热电厂新建、道里集中供热三期扩建等项目建设,加快拆炉并网进度,新增集中供热面积500万平方米。实施城乡大绿化工程,农村造林1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5.5%;城区新植树木70万株,新增绿地400公顷,绿化覆盖率达38.9%。

  企业改制

  哈轴集团、电碳厂整体搬迁退城进郊

  努力扩大招商引资和对外贸易,落实招商项目计划方案,成立招商项目推进组,大力开展普遍招商、委托招商,预期全年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国内经济技术合作资金到位额增长30%。做大做强对俄出口加工基地,吸引一批境外、省外企业来哈市兴办对俄出口加工企业,新增对俄贸易超千万美元企业5至10户,逐步把哈尔滨打造成为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的龙头。

  加快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重点推进哈电缆厂、哈一工具厂合资合作,哈轴集团、电碳厂整体搬迁、退城进郊。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公用公益事业改革,逐步解决好政事企不分等问题。

  行政效能

  50个过亿项目

  要全程跟踪

  重点对91个具有审批、执法和服务职能的部门、窗口和关键部位进行监测。对50个涉及全市发展战略、投资额在亿元以上大项目的落实情况进行全程跟踪。通过自查自纠、设立专门网站、开设投诉电话等多种渠道,从严进行集中整治,切实解决一些政府部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问题。做到公务用车、会议、公务接待、党政机关人员出国四项经费支出“零增长”。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