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网2月5日讯(记者 路云强)2月5日,农历正月初三,凌晨6时小李抵达了双鸭山火车站,来婆婆家过年。在哈尔滨工作的小李农历廿九回到齐齐哈尔的家中过年,按照之前的计划,她初二从齐齐哈尔的娘家出发,经哈尔滨站坐了一夜的火车来到了婆婆家中继续过年,然后再和老公一同返哈工作。
小李如此折腾的新年是众多“80后”小夫妻无奈状态的缩影。小孙是大庆市的一名公务员,与相恋3年的女友在去年结婚,日子过得幸福甜蜜。然而,“去谁家过年”也成了他的头疼事。“没想到结婚后第一次吵架,确实因为这个。”小孙说,他是双鸭山人,老婆是大庆本地人,二人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含辛茹苦养育自己,无论夫妻回谁家过年,对于另一方都是一种“牺牲”。
小孙认为,结婚第一年,妻子就应该去他家过年,况且一年也回不去几次家;可妻子觉得自己想独自回娘家过年,而且觉得来回太折腾了。两个人商量了几次,都没有达成一致,甚至为此吵了起来,影响了感情,小孙也颇感苦恼。
事实上,记者采访几个“80后”夫妻或准夫妻,最后的解决办法无外乎五种方式类型。
“轮流坐庄”型。伊春的小王和丈夫虽然都是伊春市的,但相距也有一段距离。结婚三年,她和丈夫基本上是婆家一年、娘家一年。“轮流坐庄比较科学,如果去婆家过年的话,我俩元旦就会去我家过,也算有个补偿。”小王说。
“两地奔波”型。正如文中的小李,总要有一个人或两个人要在春节几天内奔波于两地,对于一些双方相距不是太远的来说,算是“皆大欢喜”的选择。但对于路途遥远且车票紧俏的两地而言,春节七天对于二人无异于一次身心俱疲的大考。
“各找各妈”型。很多夫妻在多年争吵后,或因无奈,或因明智,最后都选择了各回各家。
“团团圆圆”型。即把双方父母聚在一起,和和美美六口人过一个完整的新年。但是,无论是房子大小还是饮食花销都是不小数目,不少“80后”客观上不具备将双方父母聚在一起的物质条件。
“卿卿我我”型。双方父母已有安排,允许小两口自由活动,很多父母过年会去海南或是国外玩玩,这样小两口就完全可以躲在自己的小屋里享受二人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