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2月6日讯(记者 杨林川)2010年,大兴安岭认真贯彻国家林业局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实施“生态固本、低碳转型、绿色崛起、富民兴区”战略,坚持生态优先不动摇,加快发展不减速,经济转型不折腾,改善民生不懈怠,经济社会发展创下了一期天保工程实施以来最好水平,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完美收官。地区生产总值实现98.2亿元,增长16%,总量比“十五”期末翻了一番,是改革开放32年以来发展速度最快的一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5.2亿元,增长49.4%,收入是“十五”期末的4.1倍,增幅创历史最高水平,名列全省13个市地第二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实现14亿元,增长34.5%,总量是“十五”期末的5.7倍,增速名列全省第三位;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实现50.7亿元,增长39.3%,投资规模是“十五”期末的4.8倍。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548元,首次突破万元大关,农民人均纯收入6822元,分别比“十五”期末增加3960元、3270元。森林覆盖率达到80.87%,活立木蓄积5.23亿立方米,分别比“十五”期末提高了1.93个百分点和500万立方米,实现了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的“双增长”。
今年及“十二五”时期,是大兴安岭加强生态建设、加速转型崛起的黄金机遇期,也是建设“五大功能区”和实施“十大工程”的关键时期。根据大兴安岭所处的发展阶段和面临的发展形势,按照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国家林业厅局长会议精神的要求,大兴安岭2011年及“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省政府“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战略部署,抢抓国家实施《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第二期天保工程、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重大政策机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生态、快增长、促转型、惠民生”为重点,全面实施“生态固本、低碳转型、绿色崛起、富民兴区”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五大功能区”,深入实施“十大工程”,着力加强森林经营和生态保护,着力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走出一条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转型崛起之路,将大兴安岭建设成为最富裕、最文明、最和谐的生态型花园式新林区之一。
今年,大兴安岭将坚定不移地推进“十大工程”建设,努力克服停止木材主伐不利影响,确保木材产量调减、经济发展速度不减、人民生活水平不降,切实为“十二五”规划实施开好局、起好步。一是实施森林资源保育工程,认真实施二期“天保”工程,全面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不断强化森林防火建设,切实抓好森林资源培育,不断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努力把大兴安岭林区建设成为东北亚生态安全重要保障区和国家森林资源战略储备区。二是实施新兴产业培育工程,抢抓国家和省重点发展战略性新产业的机遇,在改造升级传统产业的同时,重点发展低碳旅游业、寒带生物、绿色矿业、绿色食品、新能源等资源禀赋型产业,全力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新优势。三是实施重大项目建设工程,全力打好产业项目三年攻坚战,进一步完善大项目建设推进机制,加大市场化融资力度,提高招商选资的实效,切实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四是实施对俄合作升级工程,不断拓宽对俄经贸合作领域,继续深化对俄森林资源开发,积极推进对俄矿产、农业和旅游开发,重点推进洛古河公路大桥、漠河口岸等对俄经贸合作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打造新的欧亚国际大通道。五是实施交通网络构建工程。全力推进京加公路嫩江至白桦段、漠大线林区伴行公路等重点公路建设,加快古莲至洛古河、富西铁路嫩江至漠河段等重点铁路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进加格达奇机场、漠河机场改扩建工程,尽快破除交通瓶颈制约。六是实施城镇建设提档工程。突出抓好重点旅游城镇建设,切实加大城镇“三供”两治建设力度,不断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深入开展“三优”文明地区创建活动,着力提高绿化、美化的档次和质量,全力打造兴安特色魅力城镇。七是实施体制机制创新工程,稳步推进林业体制改革,推动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加强产业总局调整和重组,全面落实全区非有制经济发展实施意见,加大对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扶持力度,切实增强林区发展活力。八是实施科教人才强区工程。着力构建有利于人才成长发展的政策和制度体系,积极推进寒带生物产业科技研发中心等科研基础平台建设,加大各类教育资源整合力度,切实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九实施百姓民生改善工程。扎实推进重点民生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切实提高林业企业职工工资标准,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基金支撑能力和待遇水平,切实改善林区职工群众的生活质量。十是实施发展服务保障工程。以强化提高机关效能为重点,切实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深入开展“平安兴安”创建,加大对破坏发展环境的监督检查力度,切实为发展营造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