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牡丹江
搜 索
2010年绥芬河市农村人均纯收入超万元
2011-02-09 08:57:45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陈宏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黑龙江新闻网讯 南寒的木耳,建新的生猪养殖,大岭下的温室蔬菜……绥芬河市把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产业模式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来抓。

  绥芬河市共有11个行政村,其中有9个村属于阜宁镇辖区。这些村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坚持“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并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形成了以建新村种猪场为龙头企业的养猪产业,建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日本洛东式生物发酵池养殖基地,年生猪饲养35000多头。

  在发展生猪养殖的同时,还兴办、创办村办企业,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目前建新村已有餐具厂、酸菜厂等多家企业落户,这些企业在增加村集体收入的同时,还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全村近百人在村办各企业实现了就业,月工资千余元。

  大岭下是温室蔬菜种植集中地,也是绥芬河市唯一的生产反季节蔬菜的基地,共有58栋大棚,以种植黄瓜、柿子、辣椒等蔬菜和平菇为主。年产蔬菜近200吨,年创产值100多万元。大岭下村民邱彦彬哥俩刚种植了8棚温室蔬菜,每年仅种植温室蔬菜一项就增收8万余元。

  在他们的带动下,大岭下的农户们种植温室蔬菜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其蔬菜在满足绥芬河市城乡居民菜篮子的同时,还走出国门,常年出口俄罗斯远东地区。阜宁镇南寒、北寒和原菜营、北沟村则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仅南寒村现有食用菌种植户二十六七家,每年生产地栽木耳近200万袋。南寒村食用菌种植户刘喜彬种植地栽木耳已有四五个年头,每年种植五六万袋,年纯收入可达5万元左右。北寒村除了部分农民发展食用菌产业和种植经济作物外,还有部分农民养车跑运输,仅此一项每年少说也可增收四五千元,使该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运输业。

  建东、建西、建华3个村由于土地征用,村民根据自身条件开始从事第三产业,劳务、运输、商业等非农产业;永胜村则形成了以加工为特色的产业布局。朝阳村利用自身的土地资源,大力种植白瓜子、大豆、玉米等经济作物,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主要渠道。

  “一村一品”的产业模式,不仅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了农民增收的美好愿望,也使农村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去年农村人均纯收入超万元。

责任编辑:丁洋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