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市民:这个年过得“没味道” 建议恢复春节庙会
2011-02-11 10:10:24 来源:生活报  作者:夏德辉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北京庙会 资料片

  庙会上的小吃 资料片

  黑龙江新闻网讯 “这个春节,过得咋样?”“没意思”、“一个字:累”、“除了喝酒、打麻将,就是一觉连一觉。”这是9日、10日,春节后上班两天来,哈市市民见面后说得最多的话。很多哈尔滨人感受到,传统的年味越来越淡,过年的乐趣也离人们越来越远。

  而相对于哈市春节的冷清,今年北京、天津等地的庙会却让当地居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年的味道。品特色小吃,赏民俗文化,每天如火如荼的场面令当地和外地居民蜂拥而至。即便是哈市近邻沈阳,也在春节期间举办黑土地关东庙会,让市民在春节期间有了游玩的好去处。

  “实际上,哈尔滨也有自己的春节庙会,只不过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就消失了。”哈市民俗文化专家建议:哈市的庙会文化是老哈尔滨胡同文化的延伸,黑土民俗文化的载体,应该恢复此传统,让市民在春节期间闹起来、乐起来。

  声音:这个年过得“没味道”

  “这个年过得一点味道都没有。”9日一上班,哈市市民张永州就对同事发着牢骚,“你们咋样?”张永州反问。“能咋样,和你一样呗,没意思。”接着大伙都各自痛诉没意思的春节。

  张永州今年40岁,一家三口每年春节都到同在哈市居住的父母那里去过。除夕吃完午饭,按照惯例,张永州到几个亲属家串了个门。回来后包年夜饺子。饺子包完了,春晚也快开始了。“今年的春晚一点都没意思,”张永州说,因中午喝多了,他便进屋睡觉了。

  两个多小时后,张永州被鞭炮声吵醒,“有人接神吃饺子了,咱们也吃吧。”张永州和父亲放了鞭炮后,回来吃饺子喝酒,在看了赵本山的小品后,全家人都睡觉去了。

  大年初一至初四,张永州分别去几个亲属家串门,除了喝酒就是打麻将。初五,约同学喝酒。初六在家。初七上班。

  张永州给记者描述了自己没意思的春节之旅,不过他自己感觉“哈市差不多大多数人都是这样过的,就是单调没味道。”

  回忆:小时候过年“有年味”

  市民李鹏上小学的儿子对过年的定义是,“不用上学写作业,大人也同意。”这让39岁的李鹏感觉到现在过年无论对成年人还是孩子,都已经失去了吸引力。

  “老话说小孩盼过年,我小时候那可真是从进入腊月开始就扳着手指头算啊。”李鹏说,小时候,过了小年大街上就开始挂五彩灯,有的街道开始组织练秧歌了。他和几个小伙伴买来“磕头了”(小蜡烛),用罐头瓶子制成简易的灯笼。“到了晚上,几个小伙伴相约出来,一起拿着灯笼溜达,拿出小鞭开始一个一个地单放。玩到很晚直到父母喊才回家,脸蛋冻得通红也不觉得冷。”

  市民李志刚对儿时春节的回忆非常清晰:当时过年最大的好处就是有新衣服穿、能吃好的、长辈给压岁钱。除夕早晨,孩子们穿上新衣服美滋滋地和伙伴们出去玩。大年初一和父母到街上溜达,看扭秧歌。“那时的秧歌非常好看,有扮演《西游记》中师徒四人的,有扮演《白蛇传》中法海和白娘子的。人物多种多样,特别好看。”

  今年66岁的冯继海老人住在道外区,他向记者回忆当年过年的情景时非常激动:“那才叫过年呢,大年初一,靖宇大街上各种卖小吃的,吹糖人的,扭秧歌的,相当热闹。不像现在过年大街上冷冷清清。”

  历史:

  冰城也曾有春节庙会

  “实际上老哈尔滨也有庙会,只不过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就消失了。”哈市民俗专家张一说。

  张一介绍,据史料记载,老道外自古以来就有春节赶庙会的习俗。自清末以来,每年的正月初一至初七为老道外庙会之日。那时,以同记商场为首的商会都会组织自己的巡游队伍,队伍的最前边耍长龙,踩高跷,花船、花车、舞狮紧随其后。

  巡游队伍首先来到道外十九道街的龙王庙,拜过龙王后,掉头回到哈尔滨关道。关道周边搭棚设摊,众多居民纷纷前来敬香,祈福求祥。附近呼兰、阿城等地的民间艺人也纷至沓来,云集道外,卖艺的、变戏法的、拉洋片的、剃头的、照相的,一时间热闹非凡。“木刀木剑红缨枪,桃猴玉兔青竹蟒,剪纸雕刻拨浪鼓,糖人泥哨小风车”,应有尽有。老道外庙会人山人海,盛况空前,持续了几十年。

  建议:

  恢复本地春节庙会

  采访中,很多专家学者表示:哈市有这么悠久的春节庙会和民俗历史,消失非常可惜,应该恢复。

  哈市文史资料收藏家朱俊峰说,老道外是哈尔滨的城市根脉,凝聚着百年历史文化,积淀了整个城市的人文特色。老道外的民间艺术和民间艺人很多。这里有哈尔滨最多的老字号和小吃,有东北三省现存的唯一的皮影戏剧团,有纸葫芦等民间工艺和一批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其民俗文化是一笔宝贵的社会财富。可以依托老道外,政府搭台,艺人参加,恢复春节庙会,可以让市民在春节期间有游玩的去处,品味传统年味。

  “庙会文化是老道外胡同文化的延伸,也是黑土民俗文化的载体。”黑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丁广惠说,哈市传统的春节非常热闹,有秧歌、龙灯、高跷、狮舞等,可是现在却难见踪迹,春节庙会绝对应该恢复,在此基础上,再增加扎灯比赛、灯谜竞猜、摄影书画展览、棋类麻将比赛等,让春节每一天都热闹。“另外让一些卖玩具、吹糖人、捏泥人、扛冰糖葫芦的小贩游走于胡同大院之中,让人们重新听听‘冰糖葫芦、大块糖、瓜籽……’的吆喝声。”

  借鉴:外地城市

  春节庙会最受欢迎

  “北京过年就没有哈尔滨这么冷清,逛庙会从初一到初七那是相当热闹。”采访中,哈市汇文书业集团董事长白云鹏说。

  白云鹏2009年春节到过北京厂甸庙会。他说,厂甸位于北京和平门外琉璃厂一带,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有庙会,是老北京春节期间游人最多、最热闹的地方。“庙会期间,琉璃厂东西街、南北新华街、吕祖寺附近的商贩连成一片,从串成佛珠状的大山里红,到五尺高的大糖葫芦;从顶着红点儿的爱窝窝,到层层起酥的油酥火烧;乃至年糕、元宵、炸糕、小豆粥、豆汁、面茶、蜂糕、煎春卷、炸松肉等等,应有尽有。”

  白云鹏说,玩儿的东西就更多了,有抖起来声势激昂的杨明远空竹;有一个个彩色风轮带动起一个个小锤儿,哗啦啦敲起一面面小鼓的各式风车。大到拖着彩绸尾巴的龙睛鱼,活眼睛、活关节、两三丈长的大蜈蚣,小到能放到火柴盒里的袖珍风筝等等。“绝对让你大开眼界。”

  据记者了解,全国很多地方春节期间都有庙会,如南京夫子庙会,上海城隍庙会等。如果说南方的庙会离哈市比较远,那么近邻沈阳的庙会就应该值得一提了。

  2010年春节去过沈阳黑土地关东庙会的哈市市民孙耀新向记者介绍说,沈阳庙会表现的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关东风情,看喜庆的锣鼓舞狮表演,吃甜滋滋的灶糖和冰糖葫芦,买手工香包、小摆件,跟捏面人、画糖人的民间艺人们学学手艺。庙会期间的健身秧歌擂台赛,45支代表队2000余名队员参与,擂台大赛上还有诗歌解说、飞人表演、快板、川剧脸谱展示等,非常热闹。

责任编辑: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