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哈尔滨百岁老人数量逐年递增
2011-02-20 08:36:00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黄晏君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2月20日讯 随着市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哈尔滨市老人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记者从市老龄办获悉,哈尔滨市百岁老人的数量呈现递增趋势。2007年底全市百岁以上老人为114名,2008年年底为144名,到2011年2月17日上升至167人,其中女性103人,男性64人,年龄最大的111岁,为男性。据了解,1999年哈尔滨市制定了向百岁老人发放高龄营养补贴的优待政策,现在敬老费已提高到每人每月300元。

  据市老龄办有关人士介绍,由于哈尔滨市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呵护,哈尔滨市百岁老人的晚年生活大多比较安逸,家庭和睦。老人们的长寿秘诀包括乐观豁达、作息规律、勤劳爱动、合理饮食和家庭和睦、遗传等因素。

  111岁老寿星生活能自理

  在哈尔滨市的百岁老人中,年龄最大的是南岗区的才树栋老人,今年已111岁高龄。16日上午,记者来到了老人家中采访。老人与76岁的女儿和78岁的女婿一起生活,身体硬朗,思维清晰。老人介绍,自己出生在1900年7月27日,历经了旧社会,迎来了新中国。老人说,他现在“赶上了一生中最好的时候”,党和国家给老年人许多照顾,社会各界都爱老敬老,子女也很孝敬,他的晚年生活很幸福。

  据老人的女儿才惠琴介绍,才树栋老人出生在河北省乐亭县,年少时读过5年私塾,后来跟随父亲在山东做过百货生意,后来闯关东来到了哈尔滨。解放后才树栋进入哈尔滨市百货公司工作。由于老人年轻时是营业员,每天从早站到晚,因此腿脚非常利落。直到现在老人仍然可以独自从2楼的家中上下楼梯外出,一年中除了冬季,老人每天上午都自己下楼在楼前楼后的街心花园散步。。

  值得一提的是,老人目前除了听力和视力不太好外,身体基本没有别的毛病,也很少感冒,基本上不吃药。如果感冒必须吃药时,也就吃一片去痛片。一日三餐他也从不挑食,女儿做什么他就吃什么。饭量也可以,一顿吃一个馒头或一碗米饭加一碗粥,菜也不挑,荤素搭配即可,但不吃辛辣食物。晚饭时老人喝一小杯白酒,偶尔也吸一支烟。去年开始,在子女的劝说下,老人把酒和烟都戒掉了。

  据了解,才树栋老人的母亲去世时也已经90多岁,他的兄弟姐妹中还有一个小妹妹目前仍健在,也已经90多岁了,现在国外,经常打电话回来询问哥哥的健康状况。


 

  老人的生活也很规律,每天早晨6点半准时起床,还能自己叠被、扫地,早饭后冬天在屋里溜达,春夏秋三季则自己下楼散步。午饭后睡一小觉,下午看一会电视节目,晚上8点半准时睡觉。这一生活规律自从退休后一直保持至今,已经坚持了30多年。老人为人豁达,78岁的女婿王先生对记者说:“我和老伴结婚50多年来,从没看见岳父发过火,老人心态很好,也很宽容、随和。”老人的女儿才惠琴对记者说:“因为有老人在,我们都七十多岁的人了,还觉得自己挺年轻,因为毕竟还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嘛。”

  102岁的孙修暖最爱看新闻

  家住道里区安定街的孙修暖老人今年102岁,她耳不聋眼不花,思维敏捷,吐字清楚,语言流畅,看上去也就80岁左右的样子。

  老人告诉记者,她是山东省掖县人,1941年随家人来到哈尔滨,61岁时退休。老人有3个女儿和两个儿子,如今她和61岁的小儿子住在一起。儿子儿媳都很孝敬她,老人身体硬朗,除了血压略高以外,身体没有别的毛病,生活基本可以自理。

  小儿媳妇介绍了孙修暖老人的一日三餐和作息时间:每天早晨5点种准时起床,洗漱后开始吃降压药,然后儿媳给她上治脚裂的药。6点半准时吃早饭,早饭是一斤牛奶或一斤豆浆,加一个鸡蛋和一块角糕。早餐后老人看电视新闻,这是老人多年来养成的习惯,关心国内外大事和资讯类节目。10时左右休息一会,然后起来吃水果,夏天是鲜桃,冬天吃黄桃罐头。然后在屋里活动一会,天气好时还下楼到户外散步。中午12时准时吃午饭,午餐是两个豆沙包或者小馒头,喝一些玉米面粥。午饭后再看一会电视节目。然后再吃些水果。晚饭是馄饨或包子。晚上看完央视新闻和天气预报后,活动一会就开始睡觉。老人很少生病,基本上没进过医院。

  老人的小儿子马先生今年61岁,去年退休后和爱人全身心照料老母亲的生活。母亲爱吃桃罐头,他就整箱整箱地去批。老人的儿子、儿媳说,每年春节,市里、区里、办事处、社区和民政局的领导干部都来家里慰问。老人现在每月有1300多元的退休金,加上政府每月发放的300元高龄营养补贴,子女都非常孝敬,老人生活衣食无忧。

  虽然孙修暖老人没有多少文化,但是她的记忆力却非常好,她能清楚地记住所有子女和孙子、孙女等晚辈的生日,并坚持提醒孩子们增减衣服。子女们有时间也愿意陪她聊天,听她讲过去的事情。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张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