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哈尔滨市环境整治第三战役全面治理“脏乱差”
2011-02-23 09:33:01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2月23日讯 2010年9月,《哈尔滨市市容环境综合整治第三战役工作方案》由市城管委审议通过,以“治脏、治乱、扮靓城市”为主要内容的哈尔滨市市容环境综合整治第三战役全面打响。此次集中整治将持续到2011年9月,力争用1年时间,迅速改变城市环境脏乱局面,打造干净、整齐、靓丽有序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整体形象。目前,治脏、治乱、扮靓城市等各项工作均已取得阶段性进展,城市面貌正在发生明显变化。

  以治脏为重点,打造干净城市面貌

  按照市委、市政府环境综合整治第三战役的工作要求,市城管局以全面提高城市环境卫生质量为目标,以治脏、治乱、扮靓城市为重点,完成入城口、江河沟岸等区域积存垃圾的清理,强化“三沟一河”长效管理;筹划建立清扫保洁分级管理巩固成果;完善垃圾收运体系。


 

  ——推进“三沟一河”治理整顿

  

  市城管局积极协调、指导各区政府、各区城管部门、各区水务部门等部门和单位本着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厉行节约、切实有效的原则,克服困难,根据区域实际情况,按照“机械清面、人工归零”的作业模式,对我市“三沟一河”沿线的卫生环境进行了集中清理,全市共投入清理费用920万元,出动专用设备600余台次,运输车辆8000余台次,人员16000余人次,完成清理平整堤岸51.8万平方米,清运垃圾污物11.5万吨,快速高效地完成了清理整治任务,整治后的“三沟一河”沿线基本达到了“两平五无”的标准,整治效果明显。

  “三沟一河”沿线卫生集中清理后,管理部门在“三沟一河”沿线建立了日常清扫保洁体系,日常管理达到“四有”要求。即:有日常清扫保洁队伍,有基本垃圾收集运输设施,有垃圾清扫收运的经费保障,有清扫保洁、清扫收运的工作要求。

  为巩固治理成果,实现“三沟一河”沿线卫生环境管理规范化、系统化、常态化,市城管局起草制订了《哈尔滨市三沟一河和入城口周边卫生环境管理规定》,并以市政府名义印发。同时,强化行业监督检查,进一步促进了“三沟一河”沿线环境的改善。

  ——实施清扫保洁分级管理

  为提升城区环境卫生总体水平,市城管局参照先进城市管理模式,采取科学分类、明确标准、增加设备等措施,将城区街路分为三级进行保洁。

  重点区域:根据区域功能定位,政务、商务、旅游等重点区域均执行一级区域清扫保洁作业标准要求。14个重点区域包括中央大街区域、市委及兆麟商圈、爱建区域、沿江区域、靖宇商圈、东站区域、省委及秋林商圈、省政府区域、哈站区域、文化园区、珠江区域、民生区域、市政府区域、南岗集中区域。

  升级街路:未划入重点区域的二类街路,执行二级清扫保洁作业标准要求。

  其他街路:除上述区域和街路外,其余街路按原确定的标准清扫保洁,执行原清扫保洁作业标准。

  一级保洁实行“两扫全保”,保洁时间不低于17个小时,保洁周期不超过半小时,道路达到“七净五无”,机扫率和水冲洗率达到100%;二级保洁实行“一扫全保”,保洁时间不低于16个小时,保洁周期不超过一小时,道路达到“六净四无”,机扫率不低于30%;三级保洁实行“一扫重点保”,保洁时间不低于14个小时,保洁周期不超过两小时。同时,一级区域机械化清扫率和水冲洗作业率达到100%,二类街路机械化清扫率和水冲洗作业率不低于30%。

 

  ——建立城区生活垃圾收运体系

  针对生活垃圾收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市垃圾收运将坚持投放定时定点、收运无缝对接、运输全程密闭、综合无害化处理的原则,通过增加作业人员和设施设备,严格作业考核标准,提高管理水平,完善垃圾收运流程,落实管理责任,引入科技手段等措施,建立起源头袋装化、投放容器化、收集标准化、运输密闭化、处理无害化、管理规范化的“六化”垃圾收运新体系。

  源头袋装化。新建小区全部实行袋装化管理,尚未实行袋装化管理的区域,逐步推行袋装化。引导市民自备垃圾投放袋;有条件的街道办事处和物业公司免费为居民配发垃圾投放袋。

  投放容器化。在全市实行袋装化收集的90万户居民区中设置垃圾收集桶和机动转运车。市场摊区及街路扫道土收集,设置钩臂斗、钩臂车。

  收集标准化。各街道办事处按楼房400户、平房500户的标准,配备1名垃圾收集人员。居民投放垃圾集中在每日晚8时后和次日6:30时前,垃圾分两次倒运,第一次在每日4时—7时进行,第二次在每日10时—12时进行;每个垃圾站点装车时间控制在20钟以内。临街商服一律在室内临时存放垃圾,分早9时和下午4时两次定时投放到垃圾巡回收集车。

  运输密闭化。全市垃圾拉运实行两次作业,首次拉运在每日4时—7时进行;第二次拉运在9时—12时进行。春季集中清理和秋菜上市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运次。对中心城区20万户非袋装化的区域,配建移动式垃圾压缩站,增加的移动压缩站可以上车运输。

  综合处理无害化。加快垃圾场建设,引进综合处理技术,推动传统的卫生填埋方式向现代综合处理方式转变,逐步实现垃圾的减量化和零排放,提高垃圾的综合利用率。

  管理规范化。完善垃圾收运流程,对居民小区、商服单位和街路广场产生的生活垃圾和废弃物从源头投放、转运、运输和处理等环节建立规范化流程。市城管部门建立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电子档案,建立完善的视频监控设施,对大型垃圾场垃圾处理进行远程监控。各区政府对垃圾运输车辆安装GPS定位系统,对垃圾种类、来源、数量、投放、转运、处理各环节进行信息化管理;及时跟踪运输车辆,进行远程指挥。

  以治乱为重点净化城市空间环境

  在第三战役中,治乱内容包括整治广告牌匾、占道设施、街面秩序等。

  ——开展户外广告牌匾清理整治

  自2010年8月27日我市召开户外广告牌匾清理整顿专项工作推进会,市、区城管部门集中在夜间组织清理户外广告,白天清理牌匾标识,节日期间坚持作业,连续组织清理,全力开展户外广告牌匾整治工作。各区政府和经开区、高开区采取额匾以下由城管局负责清理,额匾以上大型广告牌匾由执法局清理的工作方式,集中开展户外牌匾广告清理整顿工作。对一些拆除难度大的单位,市城管局领导亲自与广告设置单位进行约谈,争取支持环境整治工作,加快拆除整治进度。

  截至11月19日,全市共拆除牌匾5192块、广告3768块(其中不包括路灯、桥体、路牌、工地围挡、单立柱数907块)整改牌匾1272块,整改广告410块,户外广告牌匾清理整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城市视觉空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目前,20条示范街路的户外广告牌匾清理整顿任务基本完成,现强力推进103条达标街路的清理整顿。

  在持续推进清理整顿的同时,管理部门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邀请北京规划专家研究制定我市户外广告牌匾近、远期规划。我市户外广告牌匾标识规划总体思路将按照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定位,坚持科学规划的理念通过集中清理、规划设计、规范管理,使我市户外广告总体规划上与国际接轨。总体上做到区域控制、总量控制、形态控制、质量控制,打造整体协调、规范有序、品位高雅、和谐统一的城市空间环境。

  结合户外广告牌匾整顿工作,在集中清理整顿的同时,组织专人研究制订了《哈尔滨市户外广告管理办法》,完善了《哈尔滨市牌匾标识设置规范》和《哈尔滨市户外广告设置技术规范》。规范户外广告牌匾的设置行为、程序和设置的质量标准、技术标准和容貌标准,为我市户外广告牌匾实现依法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清理整顿占道设施

  为深入落实市委十二届八次、九次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我市占用城市道路管理,规范占用城市道路设置行为,营造良好的城市道路环境,依据《全市市容环境综合整治第三战役工作实施方案》的具体要求,针对我市占道设施随意设置、随意搭建、随意扩大面积等混乱现象,全市开展了清理整顿占用城市道路设施工作。

  自2010年8月20日起,市、区城管部门上下联动、集中整治、阶段实施、稳步推进,从制定方案、调查摸底、发布通告,到自行清理、强制清理、规范管理,对影响行人通行擅自设置的杆、柱、桩、链、射灯等进行清理拆除工作,对各种亭、摊、宣传栏、公交长廊等进行整顿规范。截至9月20日,完成第一批35条示范街路占道设施清理整顿工作任务,共清理整顿占道设施926处。截至10月31日,完成第二批155条示范街路占道设施清理整顿工作任务,共清理整顿占道设施3265处。同时,市区城管部门对其他街路同步进行了清理整顿,累计全市共清理整顿规范占道设施10833处。2010年年底前,完成第三批223条街路的清理整顿工作,确保全市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全面达到规划标准,为市民出行营造良好的城市道路环境。


 

  以扮靓城市为目标整体提升城市品位

  为扮靓城市,全力实施楼体美化、灯饰亮化、园林绿化三大工程。

  ——立面装饰提升城市空间形象

  中山路总体建筑风格的设计体现“东方莫斯科”的俄罗斯建筑元素,总体风格恢宏、大气。与这一特点相结合,中山路沿街建筑立面改造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与周边建筑相协调,在宏观控制大的比例尺度关系的基础上,主要运用现代欧式的建筑语言,从建筑比例关系调整、欧式建筑细部设计和建筑材料、色彩更新等几个方面,并且结合夜景灯饰亮化设计塑造典雅、大气的建筑性格,充分体现出中山路共性的建筑风格特色。

  中山路共有技术监督局、和平村饭店、沃尔玛、民航大厦、齐鲁大厦、如家快捷酒店、省政府侧楼等建筑实施立面整饰。装饰后,中山路建筑形成欧式建筑语言的统一性和丰富性,塑造和谐优美的城市公共空间,重新诠释哈尔滨独特的城市文化,塑造现代哈尔滨的美丽城市形象。

  机场路道路两侧33栋楼体,按现代简约法式风格进行整饰。法式建筑风格既对建筑的整体方面有严格的把握,又比较善于在细节的雕琢上下功夫。建筑造型上采用对称造型,蓝灰色的屋顶上有精致的老虎窗,外立面色彩选择典雅清新的黄白色调,细节处理上运用法式廊柱、雕花、线条,呈现出浪漫典雅风格。整饰后的楼体展示出法式建筑的多重魅力,营造出大气、整洁、靓丽的第一迎宾大道,给外来宾客留下第一美好感观。

  将楼体立面装饰景观建设与国家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相结合,在美化楼体的同时,既实施节能减排环保项目,又惠及市民保证供暖。共有机场路7号、埃德蒙顿路50号、城乡路393号等10栋楼体采取节能改造方式实施装饰。

  ——灯饰亮化扮靓哈市夜景

  按照市委、市政府把第27届冰雪节打造为集国际交融性、文化艺术性和娱乐参与性为一体的国际盛会,我市高标准新建一批灯饰亮化景观,进一步提升城市灯饰亮化档次和水平,展示冰城夜景风采和特色,为第27届冰雪节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

  灯饰亮化建设以政务、商务、旅游三大通道为轴线,以广场、交通节点为重点,以“流光溢彩展中兴”为基调,结合往年的灯饰景观建设成果,形成86条亮化街路、202处灯饰景点(新建108处)。其中,集中打造机场路、中山路、中央大街、果戈理大街等14条精品景观街路,红博广场、霁虹广场、四化绿地、动力广场等20个景观节点,打亮6个入城口,重点实施楼体、桥体亮化,树形灯及灯饰小品建设。同时,以“追忆、展望、欢乐、祥和”为主题,打造21条冰雪灯饰景观游览线路、74处景观节点,展示我市实施现代大都市新战略的新成果,憧憬哈尔滨未来发展的美好图景。

  灯饰亮化大多采用环保节能的LED灯具,尽量少上或不上满天星氛围亮化和杆体亮化,重点建设永久性灯饰亮化景观。

  ——规模绿化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加快推进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步伐,全面提升城区园林绿化水平,是我市实施中兴发展战略,促进城市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2010年,我市城区绿化重点实施了廊道、公园、街路、防护林、庭院和管护防治六大工程,全年累计完成新增树木102万株,完成了全年任务的102%;新增绿地800.1公顷,完成了全年任务的100.01%。城市园林绿化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城市园林绿化功能和景观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

  2010年城区绿化实施了202项建设项目。主要是打造沿江滨水绿化景观长廊,启动狗岛、大套子、阳明滩、部分群力外滩退耕还湿、修复保护工程;新建、提档13处公园(游园、广场);建设15条景观大道;建设26条特色街路;建设50条丁香街路;建成市级园林小区(单位)200个。

  推进沿江生态景观廊道绿化:完善了沿江、沿河廊道绿化体系,重点实施了沿江道外段,滨州铁路桥至北二十道街江畔公园绿带建设,打造成为层次鲜明、独具特色的沿江风景廊道。加强了湿地的恢复、保护和管理,积极开展河网沟渠治理和生态恢复建设,启动了狗岛、大套子、阳明滩、部分群力外滩退耕还湿、修复保护工程,有效提升了湿地过滤和降解污染的生态功能。结合何家沟改造,何家沟、马家沟河沿岸风景长廊景观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

  实施公园建设工程:采取规模增绿举措,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新增公园绿地面积43.17公顷。新建完成西安世博园哈尔滨园、群力新区体育公园、音乐公园和四季芳洲游园等9个公园(游园);续建劳动公园;提档改造儿童公园等4个公园,有效改善我市城区公园绿地布局不合理和分布不均衡状况。

  提升街路绿化景观效果:新建完成石头道街、顾乡大街、红旗大街、保健西路、延福街等景观街路;新建松浦大道、西安大街、黄河支路、靖宇街及辅街等特色街路;新建东巨路、旭升南街、学府四道街等丁香街路,提升了街路绿化景观效果;新建民众街和康安路景观街路绿地;对长春街、汉元街、安埠街等无树街采取栽植行道树和摆放移动式树木等措施增加绿量,最大限度消灭断带路、缺株路、无树路。

  强化养护抚育管理:在坚持高起点规划和实施规模增绿基础上,市、区园林部门和各管护责任单位,细化标准、强化考核,通过建立专项责任考核制度、完善数字城管绿化管理热线联动机制、实施“四定”网格化管理、推进门前四包责任制和吸纳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园林绿化管理等多种方式加大绿化抚育管护力度,园林绿化植物的抚育养护管理得到了普遍加强。第三战役启动以来,全市共修剪乔木41万株、灌木349余万株,伐除枯死树8473余株,树木涂白64万余株,调整树木支撑4.9万株、油饰栅栏挡墙11万余延长米,清理绿地卫生5567万平方米,清运垃圾8835余吨。

  门前四包全民参与共创干净城市

  高度重视“门前四包”工作,充分认识到“门前四包”工作是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定了工作方案,成立了领导小组,召开了专题会议进行动员部署。按照宣传发动、调查摸底、集中整治、日常管理等步骤实施了有序推进,“门前四包”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在环境综合整治第三战役中,将“门前四包”工作与环境整治有机结合,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及职责分工,建立目标责任制、考评奖励机制、评比机制等一整套切实可行的运行机制,加以实施,收到较好成效。目前全市评出优秀商家4300余户,都已授牌。

  为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市、区城管部门抽调8台备有宣传喇叭的车辆沿区街路进行广泛宣传;市容管理员采取弹性工作制,早出晚归,放弃休假和节假日,分多个工作小组深入到全市主干街路的商家、业户中宣传讲解;及时将“致全市临街单位商家业户的一封信”送到每一个商家业户手中,提高业户对“门前四包”的认识。同时,由市城管办牵头,分两个批次组织2500余户商家业户进行集中讲座,并组织人员逐路逐段上门签订,接受群众现场咨询,解答问题,宣传法规。

  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有效措施,无论是在环境综合整治还是清冰雪工作中,许多的临街商家业户都能积极主动、自觉履行门前四包职责和义务,在维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容貌中起到积极的作用。万达商业广场是我市重点商业圈之一,周边约有临街单位30余家。万达集团物业公司主动牵头,将临街单位联合为一个小队,统一划分门前四包责任区,对责任区内容貌、卫生、绿化、亮化进行管护,在冬季清冰雪工作中及时行动,快速清除辖区积雪,确保百姓出行安全,为全市门前四包工作带了个好头。中山路勃莱梅酒店、赣水路上的小香樟耳足保健馆、庄园仓买店等许许多多的临街商家,都积极主动维护门前的环境和秩序,为周边的业户做了榜样。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