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市民在哈市南岗区博物馆站蜂拥上车。 |
近年来,哈市公交投入力度逐年加大,“公交”优先的战略稳步推进,但距离市民乘坐公交车顺畅、舒适、便捷的希望仍存在较大差距。
早晚高峰上演“肉搏战”
22日7时50分,正值早高峰,道里区新阳路行政服务中心公交站台前人头攒动。一辆102路公交车缓缓驶来,车还没站稳,上车口已被挤得水泄不通,尽管车厢内已经站满了乘客,但焦急的市民还是不停地向车上挤,在司机一句“没地方了,还往上挤啥呀!”过后,一些市民无奈去等下一辆车。同样的时间段,23日8时,在道外区先锋路116站台也站满候车的市民,一辆载满乘客的116路公交车从远处驶来,由于车厢内已经装不下更多的乘客,司机根本就没停车,快速驶过站台。“每辆车人都这么多,不挤就根本就走不了。”候车市民孙女士说。
运力不足除了体现在早晚高峰时段以外,商业区周边运力紧张的问题也十分突出。23日14时,南岗区博物馆转盘道公交站台前密密麻麻地站满了乘客。每一辆到站的公交车,都会有大量乘客蜂拥至车门口,场面十分混乱。据市民反映,同样的情况在哈一百、中央大街、松雷商厦等繁华路段也经常上演。
哈市公交管理部门负责人坦言,目前哈市公交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首先是时段上不平衡,早晚高峰客流与平峰时段客流相差悬殊,哈市公交车日均客流量285万人次,其中60%以上集中在早晚高峰。其次,冬季受自然条件、人为因素影响,运力相对紧张,而其他季节运力相对平稳。另外,目前哈市二环以内公交相对发达,二环以外的公交覆盖率、准点率比较薄弱,这些原因都导致市民乘车难。
也有业内人士分析,哈市公交运力不足的原因还在于个别公交线路设计不合理,以206线路为例,该线路路程很长,全程设41个站点,每到早晚高峰,每辆车上都是人满为患。还有一些途经商业区,被业内人士称为“好线”的公交线路,缺少辅助线路分流客源,造成这些线路异常拥挤。
大公交试水 面临新课题
据悉,为提升运力,满足市民出行,2009年至今,哈市已投资2.73亿元,新增、更新车辆1379台公交车,市民“走得了”的需求基本可以得到满足,但距离市民期待的“公交优先”顺畅、舒适、便捷仍存在较大差距。
哈市公交管理部门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期哈市已经完成了18米大容量公交车的运行测试,并将于年底前投入300台大容量公交车。其中,12米292台,18米8台。首期104台大容量公交车“五一”前上线运营。这一举措将极大地缓解哈市公交运力不足的现状。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北京、广州、大连等城市都采用大容量公交车解决高峰时段或枢纽与客运集聚地客流量过大问题,哈市投用大容量公交将会给公交运力带来哪些变化?该负责人表示,目前,哈市公交车车型均为11米左右,部分营运车辆还不足9米,最大载客人数为90人,而12米和18米大容量公交车可分别较11米公交车载客能力提升33%和167%。“大容量公交不仅有利于提高车辆的承载能力,还可以进一步优化公交线网结构,以及加快BRT快速公交系统建设,同时,对提升城市品位也有一定作用。”这位负责人说。
然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哈市大容量公交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课题”。哈市公交业内人士表示,大容量公交的承载能力特别强,但是在行车、维修保养、存放、停靠等方面存在一定难度。以学府路、石头道街、尚志大街、博物馆环岛为例,这些地段车流量大,造成车辆运行速度和通行能力大打折扣。另外,目前,哈市可供大容量公交车停靠和回车的公交首末站,以及停车暖库非常稀缺。此外,哈市现有公交站点停靠站仅能满足11米公交车的停车需求,该车型投入后必将造成站台拥挤,导致其他公交车辆无法进站停靠。该人士忧虑地说:“如果这几个问题不能得到很好解决,大容量公交上路不仅发挥不了作用,还有可能引发新的交通拥堵。”
优化线网布局 建联动机制
哈工大交通学院博导裴玉龙说,倡导“公交优先”需要政府部门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关注和支持。解决公交运力不足,哈市应加大对公交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加快更新车辆力度,同时,提高公交车准点率、科学分布公交线路走向、加强服务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市民、私家车主选择乘公交出行。
哈尔滨市人大代表史铁生认为,大容量公交要发挥实效,必须建设相匹配的“硬件”设施。可以通过施划公交专用道来保障大容量的公交车的道路优先权,同时,建设大公交的首末站,保证大容量公交车转弯、回停等方面的需求。另外,要为大容量公交建设停车港湾,避免大公交停靠时产生新的交通拥堵。
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学院副教授冯树民认为,解决运力问题应该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他建议公交管理部门应考虑建立公交线路间的联动机制,当某条线路出现交通拥挤和运力不足时,可以随时抽调其他相对宽松的线路车辆进行补充。
哈尔滨市公交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哈市已经对公交运力发展进行了近期规划,到2012年底前,哈市将把经行主干街路的公交线路营运车辆全部更换为大容量的高档次公交车。同时,优化公交线网布局,逐步完善由骨干线、区域线、接驳线(不同交通工具之间转接的交通路线)组成的功能清晰、布局合理的新型公交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