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东北网3月1日讯 (张旭光 记者 高长利) 记者从3月1日召开的全省森工工作会议上获悉,“十一五”期间我省森工林区“四大体系”、“五大产业”建设稳步发展,通过深入实施天保工程,大幅调减木材产量,实现了有林地面积、森林蓄积和森林覆被率“三增长”。据统计,五年间累计少采木材1255万立方米,少消耗森林资源1992万立方米。
截止到2010年末,我省森工系统有林地面积、森林总蓄积和森林覆被率分别达到849万公顷、7.7亿立方米和83.9%,与“十五”末期相比,分别增加了21万公顷、1.1亿立方米和2.7个百分点。完成人工更新造林142.7万亩、森林抚育1223万亩,森林资源实现恢复和增长。推进生态移民工程,整合撤并100个林场(所)。
“十一五”期间,我省森工林区产业体系建设得到长足发展,全行业实现扭亏为盈。2010年,产业总产值达到343.8亿元,产业增加值达到143.9亿元,实现利润1.8亿元。经济结构得到有效调整,一、二、三产业比例趋于合理,非国有经济产值比重达到64%。以12个木材加工园区为骨干的优势产业加速集聚,人造板、地板、家具以及绿色食品、北药等一批具有特色的产业竞相发展。旅游业形成了亚布力、中国雪乡、大沾河湿地等一批冰雪旅游和森林生态旅游知名景区,去年接待游客370万人次,旅游产值及收入达到15.5亿元。风电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已建成和正在装机80万千瓦。
“十一五”期间,我省森工林区深化改革,发展活力得到增强。森林管护实现了管护和经营的有机结合。开展了伊春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和8个林业局内部政企分开试点。完成中小学“企校分离、森工托管”的管理体制改革,教师工资待遇与地方拉齐,教育经费纳入省财政预算。招商引资和对俄森林资源开发取得新进展,五年累计落实招商引资项目130个,建成投产70个,到位资金110亿元;对俄采伐木材323万立方米,加工木材95.6万立方米,劳务输出1.3万人次。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森工林区紧紧抓住棚户区改造的机遇,大力推进森林生态城镇建设,确定了“三大组群发展、五种类型定位、十个试点引领”的“三五十”森林生态城镇发展模式。2008年以来累计投入82.9亿元,改造棚户区16.25万户、812万平方米。其中去年投资55.38亿元,改造棚户区495万平方米,9.9万户居民搬入新楼房,职工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投资近亿元,推进亚布力旅游名镇10项工程建设。全林区40个林业局已建成省级先进示范小城镇20个、省级绿色城镇标兵10个,一批生态环境优良、独具特色的小城镇迅速崛起,已成为全省城镇化的示范区域。
重发展惠民生,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十一五”期间林区累计投入94.1亿元用于改善民生。到2010年底,全系统98%的地区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95.6%以上的林场所小学实现了集中办学。10.1万名“五七工、家属工”进入养老保险统筹,“五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发放养老金80.7亿元,低保基本实现应保尽保,还清拖欠的7.3亿元职工工资和1.6亿元退休金。国有在岗职工年均工资由2005年的5076元,增长到2010年的12361元,年均增长19.5%。大力开展“人均收入万元林场(所)和人均收入万元社区”创建活动,林场(所)全部实现人均收入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