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新闻网讯 历时192天,航程108682海里,圆满完成索马里海域护航任务的中国海军第六批护航编队1月7日凯旋。在护航编队的“昆仑山”舰上,哈尔滨工程大学自动化学院教师王成龙作为工程技术人员参与了此次护航行动,成为全国高校参与索马里护航第一人。
2月22日,王成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讲述了在护航船上既单调又让人回味的海上生活,和遭遇海盗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1负责的设备没出一次故障
“昆仑山”号护航舰上载有第一套由我国自主研发的自动驾控系统,研发单位就是哈尔滨工程大学自动化学院海洋装置和控制技术研究所,而从研发到实验成功,王成龙老师始终参与其中,是重要的研发成员之一。
2010年6月,作为最合适的人选,王成龙被学校派遣“出征索马里”,任务就是维护和保障驾控系统的正常使用。当年6月30日护航编队从广东湛江起航,王成龙跟舰上几百名官兵、技术人员一起开始了192天的海上生活。
7月16日,护航编队正式驶进了亚丁湾索马里海域开始执行护航任务,在这一海域中护送各国商船,保护其不受海盗侵扰。王成龙负责的设备先后六次下海巡逻,没出现过一次故障。
2遭遇了六七次海盗
“从接受任务开始,无论是家人和自己最担心的都是遇到海盗。”王成龙回忆刚刚启程时的紧张心态。
8月28日晚上,王成龙正在洗漱室洗脸刷牙,突然刺耳的警报声响了起来,官兵们立即集结队伍,而他们这些工程技术人员被留在船舱内。
王成龙下意识地感觉到遇到海盗了。“当时我和其他同事都格外紧张,甚至每个细胞都在感受着船体规律或不规律的震荡。”王成龙形容当时的心情。他在船舱里不停地来回走动,以平定内心的紧张。
大概过了半个多小时,警报解除了,官兵们回来就寝,王成龙才终于松了一口气。回来的官兵们告诉他们确实是遇到了海盗,海盗驾驶着十多艘渔船靠近了商船,官兵们采取投掷爆震弹警告但不伤害人身安全的方式驱离了海盗。
王成龙说,192天的海上生活大概遭遇了六七次海盗,每一次遇到海盗虽然他们不能亲临现场,不能看到甲板上发生的事情,但是船舱内的他们一样精神紧张,直到警报解除。
后来,王成龙才知道,每次遭遇海盗的数目都不少,最少的也有十多艘海盗船,最多的一次有27艘。
3看到国内节目不舍得关电视
王成龙所在的船舱紧挨着发动机舱,无论是白天黑夜船一刻不停地行驶,发动机就一直隆隆作响。进入亚丁湾索马里海域后,当地的气候使船内潮湿、闷热,加上震耳的发动机声,致使整个船舱内一半以上的人晚上无法入眠,有人甚至患上了高血压。王成龙已经习惯性失眠。
因为舱内潮湿,每个人必须每天都要进行关节按摩及健身等运动,如果一天不运动,就可能发生关节疼痛。
海上大多数地方手机没有信号,船上几百名官兵与家里联系就靠两部卫星电话,所以很多时候卫星电话旁都会有二三十人在排队,也因此给大家限制了通话时间,每人只有10分钟。
每个月船靠岸一次,补给淡水和蔬菜,因为鱼肉类可以冷冻,蔬菜放置时间长就会发霉,因此官兵们最渴望吃到的就是新鲜蔬菜。
大多数时候船舱里的电视收到的都是看不懂的外国台,偶尔出现了中央二台,大家都舍不得关上电视。
王成龙最难忘的还是2010年的中秋节,海上的月亮又圆又大,官兵们的思乡情就越来越浓,很多官兵在甲板上默默地望着月亮想家。卫星电话前排队的人达到了五六十人。
国内的商船给官兵们带来了月饼,在家从来不爱吃月饼的王成龙觉得船上的月饼特别好吃。这是一个没有家人团圆的中秋节,部队安排了一场文艺晚会,要求全体参加,说说笑笑中暂时驱走了官兵们的思乡情。
4信号太弱一条短信发上百次
王成龙今年33岁,家有妻子、3岁的女儿和54岁的母亲。接到任务时,家人最担心王成龙的安全。但是家人也给予了王成龙最大的支持,“这是一种荣誉,别人一辈子都没有这样的机会。”王成龙的妻子说。
平均20天王成龙会跟家里联系一次,手机里编好的短信,得发个上百次才能偶尔在有微弱的信号时发出去一条。
1月7日,结束了半年多的海上生活,王成龙终于踏上了祖国的土地。此次,编队安全护送615艘船舶,其中我国船舶306艘。虽然没有亲历与海盗的交锋,但是这枚军功章上有王成龙的功劳。王成龙告诉记者,如果有下一次祖国还需要他,他还会义无反顾地去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