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新闻网讯 “十二五”开局之年,黑龙江打响了产业项目建设攻坚战。如何更好地发力?带着诸多的思考,我省全国人大代表认真审议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报告中强调,“大力优化投资结构,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对结构调整的引导作用,优先保证重点在建、续建项目的资金需求,有序启动‘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建设。”“继续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健全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继续大力发展金融市场,鼓励金融创新。”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行长周逢民说,当前,宏观经济政策有别于以往。宏观调控政策的着力点,已从保增长、促发展,转变为转方式、调结构、促稳定。在此政策背景下,对于像黑龙江这样的资金相对匮乏,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省份来说,有限的资金更需要进一步向少数优质项目和优势产业集中。资金对产业项目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了科学健全的“资金链”,才能筑牢“产业链”。
2010年9月,周逢民向省委递交了一份万余字的对黑龙江省110个重点产业大项目建设情况及存在问题的调查报告,引起高度重视。周逢民说,核心的问题都与“资金”有关:产业大项目建设相对滞后,目前在我省谋划推进的300个大项目中,产业项目200项,但投资总额仅占全部总投资的1/4左右;缺乏科学的统筹规划,哈尔滨、大庆市项目总数占全省的一半以上。而我省一些地市产业项目却寥寥无几,而且每年计划开工建设的大项目中当年至少有10%以上未能开工,次年还有10%“失踪”,盲目投资现象严重;一些项目自身存在缺陷,前期准备不充分,为争取资金而仓促上马;部分项目投资来源难以保证,缺少有一定实力的企业,项目立项论证缺少银行介入,融资渠道比较单一……
周逢民认为,就我省来说,要科学谋划项目布局,提高产业项目的后续发展能力,抓一批立得住的优质大项目,鼓励民营企业加大自主投资力度,理性看待当前项目投资,减少投资和招商的盲目性。要优化投融资环境,构建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积极吸收银行参与项目前期可行性论证和考察。要强化监管,加强项目风险分析,提高项目投资效率。从国家的层面来说,建议灵活制定信贷政策和产业政策,实现产业政策与信贷政策的良好匹配。除了在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土地政策等方面大开方便之门,使东北老工业基地尽快走上全面、快速、可持续发展之路之外,国家政府部门、金融机构、金融管理等部门应加强联系与沟通,统筹规划,协调配合,并充分考虑各地区经济发展特点,灵活制定信贷政策和产业政策,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各项政策的连续性,从而实现地区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建议完善金融服务组织体系,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周逢民认为,大项目建设融资应是银行贷款、企业自筹、中央预算、地方匹配、上市融资、发行债券、招商引资等多渠道并行。对大型项目可采取银团贷款形式,整合银行资源,共同满足大项目建设资金需求。建议吸收银行参与项目前期可行性论证和考察,为项目注入信贷资金创造认可条件。银行参与论证和考察后,对项目发展前景十分了解,认可度高,看准就可投资,投资就可见效,自然会为项目建设注入资金,也能有效解决项目建设期延长等问题。建议高度关注项目后续资金问题,防止资金链断裂。2011年,在国家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存贷款基准利率的情况下,对黑龙江省下一阶段信贷增长形成严峻挑战。据了解,不少项目只投入了少量前期配套资金。而项目资金主要来源于中长期贷款。如果贷款增速骤然降低,目前的新老项目都将面临后续资金不足风险。特别是,目前有一些过去搁置的项目,或原打算在未来几年内才进行的项目仓促上马,没有充分考虑后续资金不足问题,更容易成为“半拉子工程”。对此问题,如不未雨绸缪,势必会影响前期保增长效果。因此要积极采取措施,多渠道融资,确保已开工、未开工和迫切需要达产达效项目得到充分的后续资金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