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绥化
搜 索
用现代农业“填满”13亿人的“饭碗”
2011-03-08 10:05:32 来源:东北网--绥化日报  作者:邹大鹏 徐博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编者按

  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通过大力建设现代农业,确保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解决好13亿国人吃饭问题。绥化作为产粮大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该怎么做,倍受媒体的关注。市委书记朱清文作为黑龙江代表团的人大代表,于3月5日到6日接受了新华社等国家级新闻媒体的采访。本网现将新华社等国家级媒体的采访报道进行转载。

用现代农业“填满”13亿人的“饭碗”

  新华网北京3月5日电 (记者 邹大鹏 徐博)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绥化市委书记朱清文在听取了政府工作报告后表示,报告强调通过建设现代农业的方式确保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改变“靠天吃饭”的困局,找准了“解决13亿国人吃饭问题”的“关键词”。

  作为来自农业地区的代表,朱清文说,报告中提到“全面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村土地开发整理,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加快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既是为粮食增产、稳产,保障粮食安全找准了“脉搏”,也为农民增产、增收创造了条件。

  “绥化市目前的粮食产量达到269亿斤,等于为全国每人贡献了近16.8斤粮食,多年来稳产的关键就是靠国家对现代农业的投入。”朱清文代表介绍说,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是发展设施农业、科技农业、规模农业和园区农业,一方面在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科技创新普及和土地规模化经营方面创造稳产、增产现实条件,另一方面深挖包括农产品加工在内的各个农业产业链链条,形成高经济附加值的产业链,促进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

  报告中“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全面提高防汛抗旱、防灾减灾能力”,“新增补贴重点向主产区、重点品种、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倾斜”,“大力发展畜牧业、渔业、林业以及农村非农产业”,“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措施都为现代农业的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朱清文认为,农业是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基础产业,同时也是倍受自然灾害威胁的风险产业。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工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中央1号文件连续多年把政策支持的触点锁定在“三农”问题上,这对发展现代农业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

  他建议,国家应在“农业特区”建设上加大扶持力度,尤其对粮食主产区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机械化普及、农业技术推广、创建高产田和改造中低产田、强化乡村两级政府服务体系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转自新华网)


 

  进一步巩固提高粮食产能

   中广网北京3月5日消息(记者乔仁慧) 黑龙江省绥化市是农业大市,更是产粮大市。目前绥化粮食产量达到269亿斤,占黑龙江全省四分之一强,为全国每人贡献16.8斤粮食。全国人大代表、绥化市委书记朱清文表示,绥化将进一步巩固提高粮食产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发展设施农业。一是抓好以水源建设为重点的水利工程建设。重点完成阁山水库、永安渠首二期等大型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有效提高蓄水能力;对现有蓄水工程进行清淤扩容、整修配套、除险加固,达到旱能灌涝能排标准;加强呼兰河干支流控制性工程建设,提高呼兰河流域水资源控制能力和保障能力。同时增打抗旱水源井,新建灌溉示范区,提高旱田灌溉能力。二是抓好以大农机作业为重点的农机化建设。农机作业合作社发展到290个,稳定增加拖拉机、大中型配套农具、联合收割机数量,扩大农机作业规模和范围,尽快提高全市农机总动力和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三是抓好以造林绿化为重点的农业生态建设。按照省委省政府加快平原造林绿化要求,突出抓好村屯绿化、道路绿化、农防林建设,为农业的稳产高产提供生态保障。四是抓好以培肥地力为重点的土壤工程建设。深入实施“沃土工程”和黑土区保护工程,鼓励农民多积、多造、多施农家肥和发展绿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力推广深松整地和秸秆根茬还田、过腹还田,秸秆还田率达50%以上。鼓励扶持养殖小区和养殖大户建设专业积肥公司,开展测土配方施肥,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1250万亩以上。

  2.发展科技农业。实施三项工程:一是技术组装工程。以模式化栽培重点,应用水稻大棚育秧、玉米通透栽培、大豆小垄密植、病虫草害生物防治等一批高效性、适用性技术,并以粮食高产创建核心区为前沿阵地,实现新技术点上试验与面上推广的对接、引进和创新的对接、省内专家指导与区内科技人员自我开发的对接,促进粮食生产新技术向大范围、高层次迈进。二是科技节本工程。大范围采取水田池埂塑化、渠系硬质化、旱田喷灌、水田控灌、测土配方施肥等节地、节水、节肥等措施。三是保护地工程。在玉米、水稻等主栽作物中大面积推行保护栽培模式,重点推广玉米地膜覆盖、育苗移栽和大棚育秧率、超早钵育等保护地栽培模式,大力发展反季菜,扩大温室大棚种植面积,使之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增长点,同时把农业技术区域中心站建设好,发挥起示范引带功能,通过科技之冬、科技大集、科技下乡等形式推动科技入户,把先进适用农业新技术送到农民手中。

   3、发展规模农业。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赋予农民更大的自主经营权,鼓励农民采取转包、出租、转让、入股等方式,组织化、规范化、长期化地推进土地流转,一方面让少数人多种地种好地,通过种田能手、专业大户和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让多数人不种地也增收,使农民从种植业中解脱出来从事养殖业、劳务业和其他各业,实现多元增收。在农合组织建设上,我们将采取供销社领建、龙头企业带建、农民经纪人创建、与科研部门合建、有关部门帮建等形式,继续培育壮大股份合作公司、专业协会、合作社、学会研究会、联合体为代表的专业合作组织群体,鼓励扶持农合组织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兴办加工企业、发展物流贸易,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使一批农合组织成为经营实体和法人实体。全市目前现有的49个大型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已全部成为土地规模经营的主体,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已经达到5000多个,农村土地流转总面积达到424.4万亩,占农户承包面积的20%,参与流转的农户18.82万户,占土地承包户数的20%。十二五期间,将更多地通过合作组织牵动、能人带动流转、企村共建流转等形式,进一步扩大规模经营面积,通过规模经营促进集约经营。

  4、发展园区农业。园区农业是绥化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全市先后启动实施了三百工程"(百万亩玉米高产攻关工程、百万亩大豆模式化栽培工程、百万亩水稻提档升级工程,)和"庆北绥"水稻、"肇兰青"玉米、"海绥北"大豆等粮食高产攻关项目,各类高产创建面积达到800万亩。高产园区的总产达到120亿斤,等于用三分之一的耕地创造了二分之一的产量。十二五期间,进一步扩大农业高产园区面积,建设西部玉米吨粮田示范板块、东部水稻高产示范板块、中北部高油大豆示范板块,形成以高产示范带动单产提升、总产增加的粮食增产格局。 (转自中广网)


 

  抓好现代农业的强基固本工程

   中广网北京3月6日消息(记者乔仁慧)农业是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基础产业,同时也是倍受自然灾害威胁的风险产业。采访中,全国人大代表、绥化市委书记朱清文表示,作为来自农业地区的代表,他对这一点感受尤为深刻。

  他说,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工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支持力度越来越大,中央1号文件连续多年把政策支持的触点锁定在“三农”问题上。从这次人代会的几个主要文件看,无论是《政府工作报告》,还是国民经济计划和财政预决算两个《草案》,都充分体现了对“三农”的重点支持和倾斜,支持倾斜的口径更大、项目更多,也有含金量,为此感到振奋和欣喜,按照这样的力度继续支持下去,农业现代化大有希望,农村大繁荣大有希望,农民奔小康大有希望。

  “农业既是基础产业,也是风险产业” ,核心意思是,我们的农业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受制于自然灾害的“风险农业”,还是靠天吃饭的“雨养农业”,还是效益系数偏小的“低效农业”。从全国看,近几年西南、华南、华北、东北等主要农产区连续遭受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重创,严重威胁粮食安全,也严重影响农民收入。和全省一样,绥化连续实现了大丰收,粮食产量连续7年上台阶,2010年达到269亿斤,占全省比重由1/5弱提高到1/4强,但这并不等于绥化农业的基础就有多么坚实,2004~2010年,虽然年年增产,但也是年年受灾,其中2007和2009年两年灾还比较重,即使是年景最好的2010年,也出现严重春寒内涝导致播期拖后10天,幸好后期“自老山”才确保成熟。

  他说,从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稳定增收的角度看,农业必须是靠得住的产业。农业怎样才能靠得住?我看就是要强基固本,从现代农业建设的最基础环节和最基本要素入手,加大投入力度,强化配套组装,全面提高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实现综合产出的又稳又快增长。

  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题中应有之义。农业设施也是重要的基础设施,关系到粮食安全能否保障、农民增收能否稳定、农村发展能否持续,希望在国家层面,能够进一步提升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作为重中之重纳入日程,纳入计划,像推进道路、电网等国计民生工程那样,在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上进一步体现倾斜。 (转自中广网)

首页  上一页  [1]  [2]  [3] 

责任编辑:侯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