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谭志娟代表在小组会议上发言。东北网记者曹曦摄
东北网北京3月11日讯(记者 曹曦)“年底前,在全国普遍建立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公共服务机构。”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句话让全国人大代表、齐齐哈尔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谭志娟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看上去怎么也不像五十多岁啊?”望着谭大姐美丽的脸庞、柔情的双眼,我还是忍不住一遍遍地质疑她的年龄。“我都从事农机推广工作32个年头了。”谭志娟出生在讷河市同义镇同义村,因为对这片黑土地的热爱,32年来,她一直孜孜不倦地为农业、农民、农村的事儿四处奔走,痴心不改。
连任两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十年履职路充满艰辛,她却用柔弱的肩膀独自扛起了一路的使命与责任。当选代表以来,她进乡入户,四处奔走,10件议案、43件建议的提交,建言献策,传达民意,每一件都深深融入了她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对百姓的热爱。
这次会议上,谭志娟代表的建议还都是围绕“三农”问题的。国家应当大力支持黑龙江苜蓿草产业发展、建立杂粮良种繁育基地、建立健全有关综合法律制度保障农业的发展、尽快恢复农民技术员制度,建立农技推广体系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尽快恢复农民技术员制度,建立农技推广体系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的建议最让谭志娟代表揪心。她说,农民技术员队伍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承上启下作用。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就已经活跃在农村经济发展之中。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村级集体经济不断被削弱,特别是农村税费综合改革,村级财政实行转移支付,更加重了其资金不足问题。随之而来的是这支为农民熟悉、信任、便利、实效的农民技术员的补助被取消、农民技术员职称授予被停止、农民技术员队伍处于无人管和无力管的尴尬局面。
“现在村级农技服务体系没有政策支持。没有资金保障,身份待遇问题没有界定。”这种“三没有”的现象普遍存在。谭志娟的脸上闪过一缕忧虑。她说,没有这支与农民朝夕相处的农民技术员队伍就会出现农技推广工作的末梢神经麻痹,农民就不会在第一时间接触到农业科技,农业的发展当然就受到严重的制约。
在详实的调研、精心的梳理之后,谭志娟代表提出了有理有据、有分量的建议:一是国家要鼓励与扶持农民技术员举办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在开展试验示范的同时,为农民提供实用性的科技咨询、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市场信息和技物结合服务,让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起到“前店后场”和帮农民省钱、助农民增收的作用;二是从国家层面尽快通过修订《农业技术推广法》来恢复农民技术员政策,进一步明确农民技术员的责任义务及扶持政策等;三是为农民技术员队伍建设提供资金支持,由国家财政部对产粮大省增加转移支付资金,规定出每年为每名农民技术员拨付补助资金,为农民技术员解决开展试验示范所需的资金问题。
人大代表是人民选的,要代表人民行使权利,反映人民的心声。在谭志娟代表的身上,人大代表不是耀眼的身份,不是光环和荣誉,而是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农民们称她是“托起农技推广春天太阳升起的人”,谭志娟已然是一面鲜红的旗帜,飘扬在黑土地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