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新闻网讯 工程技术改变了世界。然而,国际权威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工程师短缺已经成了全球问题,在有些国家或地区,问题相当严重。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驻我省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副主席陶夏新提出,在我国人才队伍建设中,对工程师的培养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工程师后备队伍的培养,情况不容乐观。”陶夏新不无担忧地说,一些实力雄厚的大学,办成了“研究型”的,一些新升级的“大学”师资力量堪忧。更严重的是年轻人学习工科的兴趣大大下降了。工科学生学习那些枯燥、艰涩的公式,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陶夏新认为,一个曾经深受人们青睐的职业却受到社会的冷落,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分析说,首先,与在工作中承担的责任和压力相比,工程师的薪酬偏低。其次,成为一名工程师所花费的成本远高于实际收益,着眼于毕业后工资、地位和社会的承认,相当部分的大学生更愿意选择经济管理、金融、法律等专业。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社会对实体经济的轻视,如果金融业在所有经济利润占了过重的比例,靠虚拟经济赚钱那么容易,就会有更多的人不愿意做实业、更多的学生不愿意修工科、越来越多埋头苦干的工程师得不到社会的尊敬。将来工程师的匮乏势必要使企业艰难面对设计研发、产品升级、工程质量和技术革新。
为此,陶夏新提出,建议国家在人才队伍的建设中重视对工程师的培养。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工程师在“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中重要贡献的全社会认可度,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骨干,稳定工程师队伍,提供良好的职业继续教育的平台;调整政策,与产品质量保证相结合,提高工程师的薪酬。例如,结合我国桥梁工程等终身责任制的实施,在使用期内的任何工程问题都要追查负责设计、施工的工程师是否有差错的同时,规定收费中提取一个固定的百分比奖励给超过设计基准期仍正常使用桥梁的设计、建造工程师;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调整、核定工科大学生的招生数额,确保工程师后备队伍的数量和质量。